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周刊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存续的有力支撑,文化则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下这么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何为人文经济学?实际上,早在2006年10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就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文中还说:“古往今来,浙江人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文经济学就是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的新发展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以及关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人文经济学的新时代实践。

  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内在驱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的生活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重物质而轻精神,伴随而来的结果必然是物欲横流、私欲膨胀,信仰缺失、精神贫乏,生活颓废、道德沦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同时,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和文化好比两个车轮,经济奠定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提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就二者关系而言,文化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更强的竞争力。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精神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和终极追求,其核心功能是向全社会提供一系列价值观念,以此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会。2005年8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形容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两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追求目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系统组成的多元复杂、相对独立、互生互补的有机体。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和整合作用。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任务。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高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不仅指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富有,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又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推动符合高质量发展标准和要求的物质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为适应物质文明建设需要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形成更为有利的价值观念、文化条件、舆论力量和社会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充分认识精神生活富有的重要性,把握好精神生活富有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有不懈努力。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用高质量发展来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传统经济发展指标重物质而轻人文,而高质量发展阶段则将人文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推进高质量发展,其中的一条重要底线就是要坚守人文价值,而人文经济本身就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等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有了更高要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这就要求以经济活化文化,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人文精神护航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浙江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浙江善于借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经营城市,用文化的内涵包装和经营产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既发展和壮大了地方经济,又保护和建设了江南水乡、文化名城。比如,宁波由“奉帮裁缝”发展出服装产业,温州因“其货纤靡,其人善贾”形成了皮鞋、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特色产业群,义乌更是以小小的拨浪鼓“摇”出了一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多地探索以人文和经济良性互动、以人文理念搭建融合平台、以文化赋能经济,不断丰富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内涵。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文经济学鲜明的人民性、文化性、民族性。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兴业,推动我国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迈向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雄厚物质基础和磅礴精神动力,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精神主动、历史主动、发展主动。

  【执笔人:特约研究员刘贵军,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8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 2023-12-04 浙江日报2023-12-0400005 2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