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从建设文化大省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很多重要观点和论断,都能在浙江发现原点、找到根源。

  高度重视文化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主要发展指标已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也面临“先发的难题”“成长的烦恼”“先天的不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能否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新的“突围”,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自觉、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习近平同志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浙江老百姓聪明,干部精明,出的招数很高明。其背后是浙江的人文优势,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纳入“八八战略”总布局中进行谋划部署。2005年出台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系统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了“三个力”和“八项工程”的战略部署,即着眼于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八项工程”。《决定》把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与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有机地贯通在一起,使“八八战略”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系统化和具体化了。同时,习近平同志从践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推动浙江发展新实践出发,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以此激励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两者同条共贯,都聚焦于打造推动浙江新一轮发展的“文化支撑力”,鲜明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力量的高度重视。此后,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立足浙江跳出浙江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已经将浙江一地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与发展和创新中国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思考和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他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说,区域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共同汇聚成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这种大传统如同春风化雨,渗透于各种区域文化之中。他认为,从区域文化入手,对一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研究,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创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的思考与实践,在聚焦浙江的同时又跳出浙江。比如,他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等等,都站在了国家发展的高度、拥有了国际视野的广度。

  思想观点一脉相承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和在探索中形成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要把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建立科学的文化体制,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第二,坚守文化自信。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深入思考并阐述了传承与弘扬浙江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强调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到同一高度。他强调,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第三,传承好保护好文化遗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将之作为浙江人民的共同事业、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他指出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进而更好地熟悉中华历史,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传承中华文明的战略高度,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营造文化发展良好环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高度,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意义,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描绘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蓝图和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第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第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高度阐发了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意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担当使命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考察浙江时要求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为浙江打造高水平文化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要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中国式现代化先行中推动文化先行,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的文化根基。

  要增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自觉性,全面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浙江探索“十大行动”;要在赓续历史文脉上久久为功,通过对浙江区域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用带有浙江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要强化精神新引领,把新时代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形成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要进一步提升浙江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要在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上积极探索,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浙江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原副校长】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从建设文化大省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2023-12-04 浙江日报2023-12-0400004 2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