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厚植八千年文脉,萧山体系化打造后亚运时代文旅IP群落

点亮杭州南岸文旅版图

  一座印纹陶博物馆,再次点亮杭州市萧山区璀璨文旅IP群落。

  12月4日,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在萧山区进化镇正式开馆。印纹硬陶作为陶向瓷跃升的关键阶段,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文化坐标系中,瓷器不仅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名词,更是中华现代文明矗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萧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瓷器发源地之一,8000年前的跨湖桥先民已经创造了发达的陶器文化,这里发现了目前国内最早的印纹陶标本。考证发现,以茅湾里窑址为代表,在浦阳江流域分布着20余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窑址,与此后的越窑青瓷、南宋官窑瓷等文化交相辉映,汇聚成萧山灿烂而独特的陶瓷文化品牌。

  如果对于萧山的印象还停留在工业大区、经济强区,而忽视其文旅价值,那么从印纹陶博物馆起,是时候重新认识萧山文化对于“活力浙江、诗画江南”的重要价值了。

  从古到今

见证八千年文明史

  旅行圈内,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要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先去当地的博物馆。在一些资深旅友看来,博物馆里往往能找寻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在浙江的博物馆集群中,萧山是一处独特的存在。

  “萧山的博物馆建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体系完全。”在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一体系的深度、广度与跨度,记录下萧山所能代表杭州、代表浙江的一处处文化里程碑。

  萧山博物馆推出的“盛世永兴——萧山历史文化陈列”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以“潮”文化为主线,该展览串联起“曙光现”“窑烟起”“江河治”“人文兴”“薪火传”“潮头立”六大主题,展现了历史长河中萧山涌现出来的古越文化、运河文化、湘湖文化、革命文化以及钱塘江文化等五大文化亮点。

  如此健全的区域文化体系,放在全国来看都具有稀缺性。

  作为浙江文明起源地之一的跨湖桥遗址,代表了早期的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发展。古跨湖桥先民沿江而下,带着已经萌芽的农业文明,来到更适宜人类生存的河口地带,在距今8000年之际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创造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化。而这一文化,也让杭州一跃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钱塘江文化则是萧山另一代表作。不同于代表历史与过往的跨湖桥文化,钱塘江文化所代表的,是萧山以引江归流、围海造田的围垦精神让城市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发展能级得以跃升,以一己之力开辟“钱塘江时代”的崭新篇章。

  这种稀缺性,凸显了萧山文旅之于杭州、之于浙江的独特价值。

  拓展宽度

点亮具萧山辨识度文化IP

  如果说,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以其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让世界看到萧山文脉扎根之深、落笔之重;那么,萧山广袤的乡野山川则在拓宽萧山文旅“磁场”的同时,点亮具有萧山辨识度的文化IP。

  的确,乡村是赓续文脉的沃土。这一点,萧山尤为明白。

  1000多年前,当贺知章回到萧山,遇见在路边嬉戏打闹的儿童,写下了“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样的句子。

  40年前,流传在萧山瓜沥的民风民俗,为作家李杭育提供了养分。以瓜沥为真实原型,李杭育创作的《沙灶遗风》成为寻根文学、乡土文学的经典代表作。

  如何留住乡俗、乡愁,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打造乡土博物馆,形成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博物馆体系,是萧山给出的答案。

  以名人故居为载体,丰富乡村博物馆内涵。进化是萧山籍历史名人较为集中的乡镇,通过对葛云飞故居、汤寿潜故居的保护修缮,这两处名人故居成为进化乡村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炼本土历史,为乡村博物馆塑魂。近年来,萧山区积极与高校、文博机构、文史专家、名人后代取得联系,立足本土文化,对于萧山籍名人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为乡村注入文化内涵。

  以“展馆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文化与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萧山区通过打造一系列文化场馆,初步形成了名人故居纪念馆、乡村历史文化展陈室、乡间非遗展示馆、民间博物馆、乡村研学基地等为代表的乡村博物馆集群。

  立足博物馆集群优势,萧山进一步串联起博物馆与辖区内的景点,打造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开发“文旅红”数字化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萧山还创新推出“乡村博物馆+研学旅行”模式,打造三条红色研学线路、宋韵欢潭研学基地、萧山“农耕农趣”研学基地等,展示地方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讲好萧山乡村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赛”“会”之城

撑开世界级文旅新场景

  后亚运时代,“赛”“会”之城对于萧山纵深推进世界级文旅场景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利好。要借势登高,打造世界级文旅IP和顶级“赛”“会”之城,更需要借助博物馆体系化推进以文润城、以旅兴城。

  重塑萧山文化形象。坦率地说,在工业大区、经济强区的主名片遮蔽下,萧山的文化形象并不鲜明。要从“破圈”到“出圈”,萧山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浙东运河复兴、人文IP打造、网红街区建设、文化空间提升等举措,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交融,勾勒出数字与现实相呼应的全新文旅格局。

  打造世界级文旅IP。梳理萧山的文旅“家底”,不难发现,坐拥湘湖、亚运场馆、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多张世界级金名片,萧山的文旅本底并不单薄,甚至可以称得上实力雄厚。如何打好手上的牌,实现从“吸睛”到“吸金”?

  唱响新时代的“西湘记”是关键。后亚运时代,随着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演出项目以及道具、主火炬等相关亚运资源永久落户湘湖,揭开了“天下从此识湘湖”的序幕。同时,依托世界旅游博览馆、浙江省油画院、高帆摄影艺术馆、美院湘湖校区等持续性开展主题艺术展,萧山着力打造文化艺术群落和艺术景观。在建设“人文景观湖”的同时打造“产业生态圈”,形成世界级科创湖区品牌,提升新时代“西湘记”的广度与深度。

  借亚运东风,萧山还将打造“旅游+”潮业态。通过“直播+文旅”“电竞+文旅”“演唱会+文旅”等新锐产业业态,焕发区域活力。比如,在南片乡村引入并推出“亲宠系列”主题旅游线路和主题活动,探索打造“宠物友好型旅游目的地”与“亲宠主题酒店”;结合乡村游,推出一批国风潮拍、民俗文化沉浸式体验研学、乡村博物馆剧本杀等主题线路。萧山正在变得更加“年轻”。

  面向未来,萧山已经定下目标:到2025年,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品牌初步形成;到2027年,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品牌逐步打响,世界级旅游景区实现零突破,打造出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旅体IP。

  迈向世界级文旅强区之路,点亮钱塘江南岸文化旅游版图。人间天堂,我们将再识萧山。

  (图片由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点亮杭州南岸文旅版图 2023-12-04 浙江日报2023-12-0400017;浙江日报2023-12-0400016 2 2023年1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