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救援被误读,须防朋友圈“舆论暗潮”

  发个朋友圈也能“引发舆情”?近日,一上海籍女子发朋友圈称,自己在西藏阿里地区因车祸重伤。为救治她,其丈夫通过亲戚联系到上海市卫健委,再由上海市卫健委联系到阿里地区相关部门,动员阿里地区所有公务人员为其献血。朋友圈截图不胫而走,引发网友质疑其利用“特权”获得救助。

  事件在网络发酵后,当事女子丈夫解释称,网传聊天截图中那些话,是因妻子伤势太重,自己为了鼓励她求生才那么说的,“特权”一说并不属实。

  阿里和上海相关部门也出面澄清,网传事实夸大:在医院和家属发动下,确实有不少干部职工自愿为受伤女子献血,但并不是所有公务人员。事发时,上海卫健委也接到相关部门函件,请求正在西藏日喀则市的援藏医生前往涉事医院参与救治,并不存在利用私人关系等不当行为。

  此次事件中,涉事女子因遭遇车祸而命悬一线,急需输血,医院工作人员和家人努力向社会各界求助,最终在当地热心干部群众帮助下脱离生命危险。这本是一个社会各界守望相助的暖心故事,而其丈夫为了鼓励妻子求生的不当表述被发布在了微信朋友圈,进而引发“舆论暗潮”,给暖心善举蒙上了阴影。

  一个正能量的救援事件,却与“特权”“关系户”联系到了一起,这则微信朋友圈发文“惹了祸”,引人深思。

  “遇事不要慌,先发朋友圈”,如今,很多人把微信朋友圈当成个人观点的“自留地”“后花园”,讨论问题的尺度很大,或者因得意忘形、满足虚荣心而热衷于“炫”。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如今,微信朋友圈内的人际传播行为,也会被“搬”进公共舆论场,甚至演变成公共事件。

  事实上,随着使用智能手机、拥有自媒体账号并且热衷转发的人越来越多,微信朋友圈的“私人性”和“公共性”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一些敏感、有争议的信息,很容易被人断章取义、截图传播,一旦进入“裂变式”转发模式,脱离固有载体和原本受众,那些解读、转发的人只会记住特定元素、不断放大误读,最终导致内容失真变焦,引发舆论风暴。

  此次事件中,当事女子在经历死里逃生后,或许只是想在微信朋友圈嘚瑟一下,然而却因其不当表述、夸大其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她的得救与当地医护人员的竭力救助无关,与当地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无关,却只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有“特权”二字,最终引发舆论汹涌质疑。

  此次事件也给人们一个警示,每个人都要对微信朋友圈的舆论场效应保有几分清醒。不散布谣言、不搬弄是非、不夸大其词、不辱骂他人是底线。特别是一些容易引起误读的信息、场景,发布时一定要三思而行,慎之又慎。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救援被误读,须防朋友圈“舆论暗潮” 2023-12-01 26483716 2 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