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自然资源

奋力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生态兴则文明兴。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浙江生态省建设20周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之江大地的发展之路,绿意盎然。

  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土地整治共同富裕基本单元,从空间适配的“最优解”入手,“产城人文景生”的和美画卷徐徐展开……

  牢牢把握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紧扣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扛牢示范引领的使命担当,加强省域国土空间治理,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真正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高质量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观棋,心有全局;落子,精细布局。

  浙江牢固树立“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的空间治理观,积极优化省域空间格局的“浙江方案”,推动形成“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生动实践,构建全域美丽空间格局。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水平,浙江逐步形成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主体功能布局,推动构建“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多中心、网络化、集约型、开发保护一体化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科学布局“三生融合”空间,高质量划定“三区三线”,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全省共划定耕地187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65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5514万亩,城镇开发边界1445万亩,实现了“数、线、图”一致。

  全省稳步推进国家、省、市、县、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将土地综合整治这一内容纳入各个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推动形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片区实施方案—项目工程设计”的规划实施管控方式。

  黄家畲村,是浙江省第一批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村域范围7.698平方公里,背靠“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紧邻云和最高峰“白鹤尖”,该村在资源和空间两方面存在居民点分散、交通不便、养老等配套设施不足、空心村现象严重等一些问题。

  根据专家团队实地考察,调整规划,在确保生态用地布局和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建设用地,新增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将关键的资源点串珠成链,如今,已形成更为合理且更适合黄家畲村的空间布局。

高要求落实 严守耕地保护底线

  田,产的是民生口粮,装的是天下安危。

  浙江牢固树立“长期从紧过日子”的资源保护观,积极探索严守资源安全底线、深挖后备资源潜力的“浙江路径”,推动形成织密“人防+技防”耕地保护网、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等生动实践。开展“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探索“多田套合”改革,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挖掘生态造地新空间。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在绍兴市柯桥区鉴湖边,这里的村民将原来零散化、产量低、抛荒多的“巴掌田”化零为整,融合成片,让“小农田”华丽转身为“大画卷”,实现新增耕地1320亩,建成1580亩集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千亩方”1个,为城市水岸增添靓丽风景线。鉴湖边耕地的变化,背后是浙江多年持续高要求落实耕地保护的努力。

  这些年,浙江省聚焦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将耕地保护落实到土地综合整治的全过程,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开发运用了“耕地智保”数字化场景,对耕地实行严格管控,地面上全省有6万多名“田长”和巡查员加强巡查,半空中有1.49万个铁塔探头实行24小时监控。今年上半年,组织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已有86个县(市、区)完成集中攻坚阶段任务,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是“田长制”的全国发源地。自2016年起,永安村将耕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村级“田长”、网格员和“微田长”。在田长的带领下,永安村实施了农田和排灌沟渠改造、机耕道整修,守护了5000多亩良田沃土。在杭州市余杭区长乐村,村民们以“天巡地查”的方式巡查耕地,利用无人机每周对辖区内耕地进行低空拍摄,有效弥补人员巡查盲区,为巡查稻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高水平构建 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格局

  从“碧水青山画”到“蝉鸣稻香曲”、从“都市田园诗”到“幸福宜居景”,在浙江大地,深耕土地综合整治,正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各美其美的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实践样本正在形成。白杨村,位于安吉县孝丰镇,地处浙皖交界处。这个偏远的村庄,曾是全县有名的落后村,如今不仅依然山青、水碧、林茂,村民收入也从2020年的人均3.8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人均4.8万元。这些年白杨村利用村域资源特色,集成各项改革措施,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出自主创新品牌“春风·白杨”,通过强村公司推动村域内各类资源资产整合、提质增效,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山清水秀的“两山”转化示范标杆工程。

  2018年以来,浙江省累计批准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712个,投入资金超3000亿元,覆盖4209个行政村,已竣工验收358个;42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试点。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长命村石东、石西两座矿山,因紧邻集镇,矿山周边尘土飞扬,影响周围群众生活质量。2020年,经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选址推荐,杭州国家版本馆成功落址此处,通过消除落石隐患、喷播复绿、覆盖主动防护网等措施,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对杭州国家版本馆主体建筑物周边山体进行地形整治及防护,对部分区域进行绿化景观施工。

  杭州国家版本馆及其配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余杭深化实践的缩影。

  浙江率先启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组织开展“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废弃矿山治理工作,创建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新示范。浙江创新完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系,矿山总数从上万家减少到目前的500多家,并建成绿色矿山243家。

  浙江,不只有美丽的“绿色”,还有深邃的“蓝色”。以“蓝色海湾”整治为抓手平台,浙江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创造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经验,努力筑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蓝色屏障。

  2016年以来,浙江共申请13个国家“蓝色海湾”项目,创新推出省级“蓝色海湾”项目,生成全国首份海洋生态“体检报告单”,完成首份省域“蓝碳”地图。

高品质发展 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

  自然资源是支撑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浙江切实扛起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重任,立足实际、超前谋划,坚持“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优化、迭代原有配套集成政策,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要素作用。

  走进杭州滨江高新区,这里有4个工业综合体项目正在实施,项目用地总面积194.5亩。首个工业综合体一期项目落点智造供给小镇,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将生活配套设施集中于一定空间内,统一配建食堂、展厅、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停车库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园区综合使用功能。

  作为土地资源严重紧张、海洋资源相对丰富的海岛县,近年来,嵊泗积极探索开展海域立体确权工作,在保障项目进展的同时,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出一条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特色之路。2021年,嵊泗县地区生产总值122.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8万元,其中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浙江嵊泗毫无悬念获此殊荣。

  此外,为推动全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省自然资源厅相继出台了多项用地保障措施,倾斜支持山区26县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和民生工程,助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凝心聚力担使命,奋楫争先正当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新起点上再出发,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前路,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高地和美丽中国省域先行地。未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部署要求,不断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09 奋力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2023-12-01 浙江日报2023-12-0100003;浙江日报2023-12-0100005;浙江日报2023-12-0100007;浙江日报2023-12-0100004;浙江日报2023-12-0100006 2 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