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

改革探路,跨越前行

  为进一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浙报集团、潮新闻启动“潮涌之江·对话县委书记”大型融媒体访谈活动,报端联动。

  本期访谈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姜军对话龙港市委书记何宗静,双方就撤镇设市、大部制、扁平化改革等话题,畅谈浙江省最年轻县级市的跃升与变迁。

  问: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再到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撤镇设市以来,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答:撤镇设市以来,龙港实现了从“新生城市”到“新型城市”的华丽蝶变。

  一是重点改革从“先行探索”迈向“全国经验”。我们推动全员改革、全域攻坚,形成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等标志性改革成果。目前,已承接5项国家级、30项省级改革试点,7项改革经验先后被国家部委肯定推广。

  二是产业布局从“块状分布”迈向“链群发展”。我们突出“谋大招强+增资扩产”双轮驱动,做大印刷包装、新型材料、绿色纺织等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三大重点新兴产业。GDP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全省前10。

  三是城市品质从“滨江之城”迈向“瓯越明珠”。我们坚持以“百年大计”理念推进规划建设,全面构建“一轴一带一新城”拥江面海发展格局,联动推进“老城复兴、新城崛起、乡村振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民生优享从“基本服务”迈向“全龄友好”。我们坚持每年将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事业支出,联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提质,高标准建设“教共体”“医共体”等,基本建成全域“15分钟公共服务圈”。

  问:龙港是目前国内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基层行政管理模式的县级市,您认为这种管理体制有什么优势?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大部制、扁平化”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就是,如何以40%的行政资源,承接100%的行政管理职能,服务好近47万常住人口。

  设市以来,我们在严控机构、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对体制机制进行系统性、集成化变革重塑,着力破解“乡镇缺层”“事多人少”等难题,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运转新路子。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总结起来就是:不建机构建机制、不坐机关坐社区、不靠编制靠智治。

  不建机构建机制,重塑性推进“小政府、大服务”大部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企业发展、个人服务等领域机构职能调整、流程再造,全市仅设6个党委部门、9个政府部门、6个事业单位,现有党政干部1761人,党政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同类县(市、区)缩减60%。

  不坐机关坐社区,变革性推进“市直管社区”扁平化改革。龙港不设乡镇、街道层级,以党建联建为抓手,实施全域社区化、网格化改革,实现90%以上事件在社区层面就近从快解决。

  不靠编制靠智治,创造性推进“全域整体智治”的数字化改革。我们推动社会治理、城市运行、智慧城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体融合建设,实现城市运行“全域感知”和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问:40年前,龙港人用“合伙精神”创造了轰动全国的“农民集资造城”的传奇。在新时代,龙港如何创造新的传奇?

  答:当前,龙港正处在城市加速发展的时代风口,想要续写传奇,关键是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各方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龙港是浙江最年轻的县级市,同时也是年轻人的城市。龙港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青年户籍人口占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我们最近在以“青年理想地”为城市文旅概念打造系列青年IP,希望有更多青年才俊来到这座城市,以“城市合伙人”的身份,“来龙港、致青春、创未来”,与城市形成深度捆绑,共创共享、共生共荣。

  (本报记者 殷诚聪 蓝震 整理)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改革探路,跨越前行 2023-11-29 26477716 2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