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单元下沉 精准分类 多元治理

“和邻友约”城市社区治理的海曙模式

  疏解城市社区治理整体性、优质性、精准性及参与性不足等难题,自2020年起,宁波市海曙区推出以“和”谐底色、睦“邻”自治、“友”好服务、良法公“约”为主要内容的“和邻友约”治理法,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协同化,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该模式为强化城市造血功能、满足群众多样需求、精准对接服务工作、有效推进多元参与提供了“海曙样本”。

  以和为底色

  打造社区治理联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和”有一起之义,海曙以“和”为底色,打造社区治理联盟。

  海曙通过构建党建联建工作图谱,制作“组织全域融合、资源全景亮显、需求即时感知、问题靶向破解”的“活地图”,为全面整合治理资源,有效回应群众需求,精准破解治理难题与民事小事提供指南。海曙打破传统条块分隔、封闭运行的壁垒,以1个镇街村社党组织为中心,加上“X”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将辖区内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成员单位组建为“1+X”党建联建体系,目前已带动3320家机关事业单位深度参与村社治理,解决了跨部门协作难、融合性差等治理难点。如通过组建高山巡回医疗队,为全区18个高山村、7300余名群众提供医疗问诊等服务,年均解决服务需求1.6万项。

  以邻为本色

  推进治理单元下沉

  “邻”引申为邻里、有接近之义,古有五家为“邻”之称,海曙以“邻”为本色,改变传统治理模块,缩小治理单元。

  海曙通过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造“邻舍家”自治平台,推出了“邻舍家·小区居民自治服务站”自治模式,首创“零星房屋管理难题”破解模式,创新“信托制”“半物业半自治”治理方式,有效化解小区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治安隐患多、物管障碍多等难题。“邻舍家”自治理事会是小区“7类事”治理小组,采用“7+X”(7名常任理事和X名热心群众)组织模式,发挥小区“邻里小纠纷、民生小问题、政策小知识、信息小平台、工作小建议、监督小职能”的自治功能,疏通了社区治理的“末梢微循环”流动系统。如鼓楼街道文昌社区基于老城乡居民和睦的邻里关系,打造了百岁粥坊、慈善商店、共富工坊等基层单元,切实改善了社区环境、解决老年人就餐难等问题。

  以友为成色

  推动治理精准分类

  “凡气类合同者皆曰友”,“友”具有相同类别之特质,是分类治理的前提,海曙以“友”为成色,共享“友好服务”,推动精准分类。

  海曙推动分类治理,理顺政务和居务清单,减轻社工和网格员政务服务的负担,实现“友好服务”。目前,海曙已建立区域公共服务中心15个,社工政务工作量较原来平均减少40%,社工入户走访与服务小区的时间增加了一倍。在理顺社区和街道治权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社区49个工作平台、157个办事事项,将30个平台、50个事项上浮至区域公共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了精准分类的目标。如段塘街道通过分类整合的3个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了“一门受理、综合服务、区域通办”的全岗通模式,承担了原社区政务80%的工作量。

  以约为特色

  激活多元治理力量

  “约,缠束也”,含共同议定之义,多元治理力量源于共同商议,海曙以“约”为特色,推出地方共商治理模式。

  为促进多元主体联动应对社区治理难题,海曙打造以“社区、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一体的“五社”新型治理机制。唤醒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创新“开放空间”民主协商议事模式,明确议事规则与议事原则,让“公约”苏醒。为扩大议事空间,海曙打造“邻里会”线上版,通过线上征集诉求反馈、线上参与公务协商、线上监督评价公开事项,让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基层治理。不局限于自治,海曙也创建法定协商衔接机制,使自治结果得到法定程序的认可和提升。如江厦街道一小区为应对屋顶漏水问题,通过“开放空间”协商议事模式,申请到政府专项债1900万元,解决了39幢房屋的修缮问题,实现了居民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未来,海曙区将继续深化“和邻友约”治理法,计划3年至5年实现建章立制,编制“和邻友约”治理法系列规范;构建一套“和邻友约”治理发展的常态机制;转向居民“需求侧”,让社区回归服务居民本源,完成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米”的转变。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金龙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和邻友约”城市社区治理的海曙模式 2023-11-29 浙江日报2023-11-2900012 2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