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建示范标杆 创回收新路

杭州市西湖区: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一分。你好,请主动加入垃圾分类的队伍,让环境更美好。”杭州市西湖区府苑新村,志愿者敲开一户户居民的家门,发放垃圾分类宣传资料,讲解垃圾分类重要性、生活垃圾四分类标准和相关法规条例。

  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今年7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决定》,强调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近日,杭州市分类办、西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美丽西湖,分类有我”生活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启动仪式,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据介绍,此次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工作将从西湖区起步,扩大到杭州全市各个生活小区。这股凝聚西湖全区力量的文明之风,将引领杭城低碳生活新时尚,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氛围浓厚

13个省市直机关小区来打样

  杭州此次大规模垃圾分类入户宣传,为何以西湖区为起点?“一方面,西湖区是一个老旧社区、新建商品房社区、撤村建居社区和农村社区等多种社区类型俱全的典型城区,有参考价值;另外,我们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垃圾分类深落地经验。”杭州市西湖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早些年,西湖区兰桂花园小区就因垃圾分类做得好“出圈”,吸引众多社邻前来参观学习。今年起,西湖区又让13个省市直机关小区成为“领头雁”,打造“西湖区高品质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为垃圾分类在小区落地生根打样。

  今年2月,13个省市直机关小区相关镇街就根据总体方案,汇同西湖西湖环境集团、西湖直运有限公司等单位制定子方案;3月份将子方案落地实施,4月就开始复盘整改并交流提升。

  13个小区,一小区一亮点。蒋村街道府苑新村每月定期开展“零废弃日”主题活动,居民可以用废弃的塑料瓶、废纸壳等兑换礼品,促使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从源头减量;西溪街道马腾路24号社区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上门宣传讲解,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培养居民分类习惯;灵隐街道外东山弄68号为提高小区内闲置物品的有效利用,通过“以物置物‘换’醒低碳”的形式,将其他垃圾中可再次循环的物品进行整合,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提升小区综合环境,西湖区还对省市直机关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垃圾房、集置点等分类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治理,提升改造。

  走进西溪街道马塍路24号会发现,小区的垃圾箱房不仅设置了“垃圾分类信息公示牌”,还很智能。

  在垃圾箱房内,放置了四组四分类垃圾智能垃圾定投装置和一组有害垃圾投掷装置,当居民靠近投放口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打开投放口,一种是按键模式,一种是无碰触的“一脚踢”模式,方便居民投放。

  同时,这些垃圾箱还具有满溢报警、抽样消杀、语音提示等功能。“当出现‘满溢情况’后,盖子不会打开。同时,系统会通知管理员前来清理,更好地保持垃圾箱房的环境整洁。”下马塍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邹伊宁说。

  此外,西湖区还拉起一支专业分类督导员队伍,深入13个小区设置40个点位,开展“桶边督导”。这支队伍定时定点上岗,统一服装,熟记《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等材料,时刻督促指导小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晒红黑榜 城、乡、企业一个都不掉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发挥头雁效应下,我们也在更广层面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在强化宣传、创新举措等基础上,西湖区“刀刃向内”,发布《西湖区生活垃圾分类检查管理办法》,严格监管执法,对辖区内669个小区、594个机构、417个企业、32个村开展日常常态化检查,建立区级垃圾分类专项巡检机制,倒逼形成长效机制,将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做细做实。

  统一巡检标准,立起规范标尺。西湖区围绕重点任务,聚焦问题短板,系统梳理了分类质量、分类设施、分类辅导、分类清运等4大项25小项问题,开展日常检查。

  强化结果运用,曝光“红黑榜”。强化结果运用,曝光“红黑榜”,根据巡查结果进行“日检查、周通报、月曝光”,对涉及黑榜的小区物业、机构、企业,联合执法中队依法查处,每月在美丽西湖微信公众号上公开垃圾分类工作情况以及小区、单位“红黑榜”,并将垃圾分类执法情况纳入月度考评体系。

  今年6月以来,西湖区行政执法局累计检查总点位数6902处,发现分类设施问题4393处,分类质量问题2400处,日常管理5564处。

  此外,结合全省“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西湖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了西湖区垃圾分类“双最小区”评选和分类投放设施提升评比,“双最小区”评选以西湖区垃圾分类“红黑榜”上榜小区为基础,对全区39个红榜小区,88个黑榜小区进行全覆盖暗访式检查,根据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垃圾分类设施配、垃圾分类日常管理等内容共计12个单项内容进行评选。

  同时,对11个镇街提报的49小区72个投放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进行评比,打造“环境整洁、标识规范、指引齐全、配套完善、科技智能”的分类阵地,以点带面提升小区投放设施配置水平。

  在西湖区分类办的指导下,联合各镇街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已连续开展60余场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近千人。

“鲸灵”出发 低价值回收物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是一连串的事件,也是一个长链条的过程。环环相扣,前后联动,任何一个环节“力有不逮”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成效。

  要让市民群众从心认可垃圾分类,需要让他们看到后端产业处理能力的成熟,形成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正向循环。多年来,随着垃圾分类的入脑入心,居民对高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意识很高,但对于低价值可回收物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壁垒,如何让生活垃圾“应分尽分、应收尽收”?西湖区用一条条蓝色的“鲸灵”探索破题。

  西湖区依托区属国企西湖环境集团,打造了上百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即“鲸灵回收环保屋”。这些屋子被放置在小区、学校等人流较大的区域,通过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主题活动,将分类理念充分展现在居民眼前。

  保俶塔实验学校就是西湖区校园回收示范点之一,下课铃声一响,小学生们就带着整理干净的可回收物来到鲸灵回收环保屋参与回收。据介绍,通过定期开展校园回收,孩子们的小手拉起了家长的大手,将垃圾分类带进家庭,引导更多人共同加入资源回收的环保事业。

  这条环保“鲸灵”还在迭代更新。西湖区以一次性外卖餐盒等低价值可回收垃圾再利用为切入点,推出了“鲸灵回收循环巴士”项目。

  作为全省范围内第一条针对受污染低价值可回收物垃圾清运专线,该项目已发展成拥有5条线、6辆车,形成涵盖329个点位的回收网络,日均回收可达1.5吨,相当于6万只普通奶茶杯,回收范围包含了方便面盒、塑料膜等20余种纸塑废弃物。

  三年来,鲸灵回收循环巴士借助末端处置企业的专业力量,成功串联了从投放、收运到处置的闭环链条,完成了“变废为宝”,将原本要被焚烧处理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变成可利用的纸张、塑料粒及铝粒等,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逐步掀起了污染废弃物回收的“大变革”。

一套体系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清朗整洁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就凝结在社会、企业与个体共同的努力中。

  目前,西湖区蓝桶覆盖范围包括社区、物业及单位等,涉及点位已扩充到1145个,且仍在不断新增中,给居民提供可回收物回收途径的同时,也不断加深居民对“垃圾也是资源”理念的认识。

  经过多年探索,西湖区建成一套规范高效的固废利用处置体系。从前端、中端、末端和云端出发,通过氛围营造,人员干预和设备辅助的方式,实现前端分类投放精细化;通过数据智慧管理和规范清运管理的方式,实现中端全品类分类清运的同时,提高清运体系标准化;通过建设分拣中心和车辆停保基地的方式,提升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及大件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通过云端智慧平台和“鲸灵回收”小程序的结合,实现垃圾分类数据统管理和信息动态抓取,通过明确可回收物的回收数量、单位点位数,以及各类回收品类的回收情况和质量,深化了“两网融合”的深度。同时,通过双平台联合的方式,可显示全区210个再生资源网点及基础信息,直观展示西湖区回收线上线下的占比,实时显示居民预约回收情况,以良好的数据成果,充分展现了西湖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决心和效力。

  站在后亚运时代的新起点上,西湖区将继续“众心细分类,资源再循环”,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拣加工—完成再生”循环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构成完整高效的回收循环处理体系,协同各方,多点开花,优化城市资源循环系统,助力杭州“无废城市”的建设。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西湖区城市管理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杭州市西湖区: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2023-11-28 浙江日报2023-11-2800006;浙江日报2023-11-2800018;浙江日报2023-11-2800013;浙江日报2023-11-2800019;浙江日报2023-11-2800020;浙江日报2023-11-2800025 2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