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专版

后亚运时代

萧山:由“会”及“惠” 以垃圾分类持续服务民生

  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圆满谢幕的掌声还回荡在钱塘江畔,全世界都在惊叹杭州的国际范越来越足,人们惊喜地发现:在众多国内外媒体对本届亚运会的高度评价中,“绿色”是其中最为闪耀的亮点之一。

  “绿色亚运”既是一个办赛理念,更是一次行动。作为亚运的核心承办区域,杭州萧山有着全省最多的涉亚运场馆和保障点位。如何让这么多场馆和点位“绿起来”?垃圾分类和清废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环。对萧山区来说,垃圾分类既是关乎民生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既是保障亚运盛会的重大任务,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亚运期间,实现“万人到场零垃圾”是萧山交出的一张高分答卷。那么后亚运时代,萧山关于“垃圾分类”的这张试卷还在洋洋洒洒地书写着……

高效的全面保障

打造清废工作精品亮点

  萧山区内共有34个涉亚点位,包括多个亚运场馆、亚运村、主媒体中心和亚运赛事总指挥部等一系列核心的涉亚机构。想要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和清废服务保障工作,可谓是任务重、压力大。

  早在亚运会筹备期间,萧山就围绕“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严格落实相关工作要求,聚焦高品质亚运保障,形成“一强三化四查”工作法,全力以赴推进亚运场馆清废服务保障工作。

  首先,建立区分类办、属地镇街、场馆运行团队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各方责任;其次,建立亚运垃圾分类工作联络群,设立“一长两员五组”,即由属地镇街分管领导担任片区长,负责辖区内涉亚场馆及酒店的垃圾分类和清废服务保障工作,各场馆和酒店设立清废主管员、联络员和5个工作组;最后,由区分类办全面统筹所有涉亚场所的清废服务保障,协调解决投放清运过程中的问题。

  亚运村是各国运动员、媒体记者、技术官员在比赛期间的“家”,为了使运动员在“家”里更方便、更有趣、更绿色,云上亚运村低碳账户应运而生。这是亚运史上首个低碳账户,不仅丰富了“村民”们在村内的生活,也让“绿色亚运”的理念更加可感、可知、可行。在这个低碳账户里,包括了光盘行动、无塑购物、绿色骑行、空瓶回收、垃圾分类等19个绿色行为,倡导积累低碳积分,践行亚运村的绿色低碳生活。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亚运会、亚残会期间,云上亚运村低碳账户累计注册新用户1.5万余人、活动参与超过64万人次,累积减碳量超过15吨。其中,光盘行动、无塑购物、绿色骑行、空瓶回收等减碳行为累计超过16万次。

  垃圾清运是否及时,给人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影响。亚运会举办期间,萧山增配了四轮快速保洁车、垃圾压缩车、易腐垃圾清运车、油污冲洗车等各类清废车辆50余辆。车辆全密闭,具有防臭味扩散、防渗滤液滴漏等功能,并且安装监控摄像头,对车辆行驶路径、作业过程等进行全程监管和信息记录。

  同时,严格按照办赛要求和场馆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生活垃圾分类的“一场馆一方案”,对大面积场馆内生活垃圾实行短驳清运,优选新能源车辆。严格清洁运输要求,由专业清运单位落实“专人专车、按线行驶、按规作业”规定,各场馆及训练馆实行“定人、定车、定线路”,确保赛时生活垃圾即满即运、日产日清。

  另外,清运车辆都安装了智能“车载称重”设备,实时掌控各场馆垃圾产生量。亚运会期间,涉亚点位日均产生81.42吨生活垃圾;亚残运会期间,涉亚点位日均产生35.41吨生活垃圾。以“及时处置、就近调度”为原则,实行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可回收物再生利用、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提高亚运场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赛后“趁热打铁”

继续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

  亚运会在给萧山带来全面提升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结合“赛事侧”和“城市侧”垃圾分类和清废工作的实际需要,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打造了首个“3+3+X”保障体系,做到“城市侧洁净无死角,赛事侧绿色可持续”,并以清废服务保障工作手册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后亚运时代城市日常生活和大型赛会期间垃圾分类和清废服务保障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参考。

  作为既有城市现代化小区,也有乡村自建房的城区,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亚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及保持赛后“城市侧”依然洁净、垃圾分类工作不反弹,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做法。

  在江南丽锦小区,通过“美丽盈丰·垃圾分类数智平台”“多场景积分应用”“融入基层治理”等垃圾分类重要治理元素,实现了数据可视化、考核可量化、过程可监管、模式可持续,这是萧山正在大力推广的垃圾分类“六全一码”新模式。

  “六全”指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全品类源头收集、全流程积分激励、全链条智能监管、全体系基层治理、全方位宣传教育、全落地责任矩阵;“一码”指以智能账户为核心,以数智治理为依托,记录源头收集到积分使用的二维码。

  据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萧山垃圾分类模式的3.0阶段,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闭环的综合评价、从单兵作战到多跨协同的迭代升级。依托这个模式,萧山建立起了“智能监管体系、全品类收运体系、积分应用体系”三大体系,针对性回应了垃圾治理实践中“如何精准监管、如何变废为宝、如何提升参与率”三个重难点问题。

  应该说,“六全一码”模式通过积分的获得和兑换将居民投放垃圾的行为变得具象化,将居民参与情况进行精准研判。同时,数字化监管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度评比、小区红黑榜排名等工作提供了量化指标,也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的积极性。

  城市里的小区由于居住密度较高,管理相对容易。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往往是难点和痛点。在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过程中,萧山因地制宜探索出农村垃圾分类新模式。

  从2020年3月开始,在裘家坞村试点“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车运输、定位处理和撤桶入户”的“四定一撤”垃圾分类模式。在这里,垃圾收运车像公交车一样,按每个收运站点串起的固定收运线路,定时逐点收运,村民在相应时段前往收集点位,让分好类的垃圾“坐上公交车”;2020年7月,横一村全面开展“四定一撤”收运模式,制定“横一方案”,在670余户村民家的垃圾桶安装智能芯片,完成“智能账户”数据接入,实行积分兑换制度、红黑榜制度,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日常考核、村规民约挂钩;梅林村建立起“梅林村垃圾分类监管中心”数字化平台,每周发布村民垃圾投放质量榜单,利用评比晾晒有效激发村民积极性,提高能源消耗的生态效益。目前,“四定一撤”分类模式已经深入萧山的每村每户。

志愿队伍的力量

让理念从“达人”转向“人人”

  公众意识的培养,是废弃物管理的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在“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下,一支支志愿者队伍,构建起了萧山垃圾分类常态化的志愿服务体系。

  早在2018年3月,萧山区垃圾分类志愿者讲师团应时而生,这支由企业职工、村社工作人员、教师等各行业的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支撑起了全区垃圾分类宣导工作的任务。5年多来,志愿者讲师团的成员活跃在基层社区、农村、学校、医院、企业,将“村社”“家庭”这些垃圾分类的源头作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这支志愿者队伍接续的力量,如星火呼应、由点及面,渐渐燎向整个萧山区,推动了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2019年—2022年,萧山区连续荣获“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优胜县(区)”“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一等奖”等荣誉。此外,萧山还有一支“桶边督导员”队伍,在全区的2560个定时、定点的投放点,均配置了一名生活垃圾分类桶边专项督导员,引导居民做好源头全品类投放,维护小区投放点的干净、整洁、有序。

  在萧山,养成文明分类好习惯,提倡“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日渐浓厚,正在实现从“达人”到“人人”的转变。

  位于盈丰路与利丰路交叉口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在8月底完成了升级改造。升级后的公园集旧物改造、知识科普、宣传教育、体验和休闲于一体,现在已成为杭州“绿色亚运”理念的展示窗口。

  步入公园,处处可见“绿色亚运”理念的实践。由废弃奶盒改造的公园指示牌、分类式垃圾箱,由回收塑料瓶支撑的梵高星空拼贴画,以及由废弃不锈钢、塑料瓶等制作而成的各类景观……

  在这个全新的阵地里,垃圾分类通过“科普教育、游戏体验、低碳课堂、互动打卡”等形式来到群众身边。截至目前,这里已经开展了“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颁奖典礼”、“垃分小战士历险记”中秋及国庆游园会、“垃分小市集”、未来社区“利圾集市”等多次主题类活动,参与人数达到3000余人。

  绿色,是杭州亚运会的显著标识,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经历这次大考的洗礼,萧山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得以不断丰富。

  在后亚运时代,如何由“会”及“惠”,将这场盛会所带来的“绿色红利”转化成更多惠民便民的措施,提升城市软件硬件、优化垃圾分类模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面貌、改变居民生活习惯、切实提升民众生活环境,打造出绿色低碳城市样板和更高的城市品质,是萧山对自己的要求。

  (本版图片由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萧山:由“会”及“惠” 以垃圾分类持续服务民生 2023-11-09 浙江日报2023-11-0900006;浙江日报2023-11-0900009;浙江日报2023-11-0900014;浙江日报2023-11-0900012;浙江日报2023-11-0900021 2 2023年11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