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改变浙江乡村
展会上,领略农业新玩法
本报记者 吉文磊
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农业,是什么样?
一抓、一传,在机械臂的精密操作下,番茄根茎嫁接变得简单而高效;一排排立体种植柜装配上LED灯,五彩斑斓的光照中结出硕大草莓;扫扫海鲜包装上的二维码,从养殖塘到市场的各个环节标注清晰,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这是来自浙江农村的真实场景。11月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三项“永久举办地”特色活动之一——数字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展示活动。在“浙江·数字乡村引领区建设成果展”上,记者发现,数字应用向乡村延伸的速度在加快,重点数字服务场景在乡村集成落地,原先复杂、耗时的农业生产实践变得简单高效,“数智生活”正成为浙江农村的标配。
寻着一道道绚丽灯光,就能找到四维生态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展台。
多彩亮光来自一排排垂直立体种植柜,底层铺了一层白板,藻百年、芹菜、苋菜、小青菜好似“放置”其上。将白板揭开后,才发现每一株植物根部都连接着营养液。神奇的是,用这种方式种植的韭菜,可实现连续10个月的采收。
运用LED灯模拟日常自然界光照,再采用植物营养作物栽培、环境控制与机械设计等技术,四维生态的数智植物工厂在全球同行业中走在前列。该公司副总经理雷俐娜说,数智植物工厂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可达露地栽培的50倍以上,亩均产值可突破上百万元。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而言,这一技术无疑有巨大潜力。
“在文成,我们的数智育苗植物工厂错时排单,按需生产;在滨江,我们的数智蔬菜植物工厂运用垂直立体种植技术,可为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雷俐娜说,除了浙江,还有云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正落地数智植物工厂项目。未来,他们还计划在迪拜、沙特等地继续拓展植物工厂相关业务。
数字赋能的创新技术,正加速解放农村生产力。不管是种植养殖还是经营管理,围绕农业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参展企业推出不少新奇产品。
前来采购的安徽客商李国茂看中了一款嫁接标准、成功率高的茄果类自动嫁接机器人。原先耗时耗力的嫁接操作,通过精确定位、抓取切苗、接合固定等多个步骤,几秒钟内就能完成。“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中,苗株放置三四天就愈合成功了。”研发企业负责人李敬泉说,这台机器人一天可完成4000至5000株蔬菜幼苗嫁接,效率比人工高一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瓜菜苗以及西红柿、茄子等茄科蔬菜幼苗嫁接操作中。
“利用技术解放农村生产力,浙江走在前列。”李国茂感慨,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浙江企业没有为了技术创新而创新,而是对市场需求有着精准把握,“体现出对数字技术赋能的清醒认知。”
打开农产品销路,提升产品质量,有哪些办法可以推广?
浙江给出了新思路。展馆里,三门青蟹、常山胡柚、大佛龙井、安吉白茶、湖州湖羊十余种产品一字排开。每一份包装,都有一个特殊的“浙农码”。
小小二维码,里面的门道可不小。展台一侧,参加展销的余剑锋正卖力“吆喝”自家的三门青蟹:“手机扫一扫,不仅能看到养殖塘和经销企业信息,还能看到品质监管报告和售后服务。”眼前的青蟹个大饱满、腮白干净,还有一股淡淡的香草气,引来不少消费者驻足。
“相当于为农产品打上‘数字身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浙农码”具有标识、溯源、预警等功能,推动“浙农码”与公用品牌深度融合,对品牌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展会上,农业“新玩法”还有很多。在浙江华腾牧业展台,通过现场演示互动和远程连线控制,猪的全生命周期实现智能控制。现场显示大屏上,温度、湿度、氨气数据,数字智能水、电表实时监测栏舍能耗等数据不停跳动。华腾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化养猪技术成熟普及后,每万头猪只需3人管理,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截至目前,华腾牧业的智慧猪场年出栏27.6万头,实现了全产业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