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一路北上
沈晶晶 章慧聪
沈晶晶 章慧聪
不到黑龙江,不会对秋收感到如此真切的震撼。
田是望不到边的,埂是笔直笔直的,处处是金黄的水稻、壮实的大豆、比人还高的玉米。有的已经收完,翻耕后土地被太阳一照黑得发亮;有的正在收割,机器来来往往,将一茬茬的稻变成了一仓仓的谷。
宝清人惯用“池子”指代田地,但与浙江人印象中池塘面积不同,这里随便一个“池子”就是数百成千亩地。宝清人也爱用“垧”和“吨”来计量收成,采访中我们时时换算成“亩”和“斤”,再忍不住感叹一番东北的辽阔。
亲眼看到万里沃野和秋收之景,我们内心情不自禁涌现出一种踏实感、安全感、幸福感。这大约是中国人基因里对粮食、对收获的情感,由此我们也对端牢“中国饭碗”有了更强烈的信心,对黑龙江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农民种粮不易。尤其种水稻,育苗、补秧、追肥、收割、翻耕,件件都是活,事事要操心。在八五三农场采访时,农户孔立新说不到两句,就急匆匆回到收割机上——抢收窗口期不等人。每个农民,甚至常年和土地打交道的科研人员,无一例外,脸晒得黑红。
今年是个丰收年,稻米价格也不错,大家话语间都带着喜气。当然,也有农户感叹粮价波动,像前年,稻谷收购价每斤一块五不到。也有农户感叹天时,以往北方少见的台风现在年年造访,今年五常、尚志等地就遭了灾。相比整个东北亿万亩耕地的大盘子,百万亩的受灾面积不算起眼,但落到单个农户头上,就是一年收成泡汤。
由此我们也对农业科研的必要性,对北方中心设立的必要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中一个内涵,就是要通过种业、农业生产技术等的创新和发展,守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一路上,还有这样一幕让人感怀。离开八五三农场赶往下一个采访点时,带路的张明明突然刹车,走到路边,望着前方两个翻耕过的“池子”感叹,“新技术用了几年,这土就是比旁边的黑!”这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自豪。
对现在的北方中心而言,由于地理、交通等多重因素,在人才招引等方面还有一定难处。我们真切希望,更多有能力、有情怀的科研人员能够奔向田野、立足田野、扎根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