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

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社科力量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10月15日,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杭州联合主办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会议强调,全省社科理论界要完整、准确、全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作出社科理论界新的贡献。本报今日摘登部分专家发言。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柳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这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确立了行动指南。

  树立正确政绩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百年党史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回首百年党史,我们党始终将正确的政绩观贯穿于党的建设和执政实践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这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从政倾向和行为方式。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观念是党员干部从政绩效的前提,能够有效提高党员干部的从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是全面从严管党治党的现实需要。能否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绩,是管党治党能力水平最集中的体现。有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推动党员干部确立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目标追求,激发增强执政本领的内在动力。

  深刻把握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丰富内涵。从价值取向上看,正确政绩观体现在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上。正确的政绩应该是既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能够经受历史检验的好事。从检验标准上看,正确政绩观体现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政绩的检验标准也就不同。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的着力点,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实现途径上看,正确政绩观体现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正确政绩观必然强化实干、实效导向,要求正确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落实到位。

  突出“防止政绩冲动”,践行正确政绩观。正确政绩观理应是干事创业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人民群众的需求在深层次上高度统一。要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要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树立“政贵有恒”的意识,干事创业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保持政绩连续性,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显功”与“潜功”的关系。要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坚持注重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将实干精神和结果导向融入实际工作中,切实增强工作的务实性、有效性。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查志强:

  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赋予浙江“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新定位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新使命。“八八战略”是省域发展的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是引领浙江改革发展的制胜法宝。浙江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八八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

  一要深刻认识“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发展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强化争先创优,让勇于创新、锐意改革、包容开放成为时代潮流和时代价值,让“人人争做实干家、人人勇当担当者”成为“八八战略”践行者的鲜明标识,不断把创新之势、改革之势、开放之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和发展胜势。进一步彰显示范引领,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示范推广性、战略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要牢牢把握“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发展的战略方向。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对浙江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内在逻辑。进一步强化战略统领,始终把“八八战略”作为省域发展的总纲领总遵循,同时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创新,丰富战略支撑、拓展实践路径、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动力活力,在理念、动力、格局、机制上先行探索,加快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的全方位变革。

  三要时刻坚定“八八战略”引领下浙江发展的路径方法。把握“点与面”,以更高站位谋全局。找准浙江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坐标方位,盯住突破点和发力点,推动各领域工作争先进位。着眼“守与创”,以更强定力走在前。以守正为创新凝心铸魂,以创新为守正激活动能,全力突破思想观念桎梏、迭代工作举措、完善体制机制,与时俱进做好已有经验的传承、转化和发展。立足“内与外”,以更宽视野开新局。进一步发挥“市场+开放”优势,全方位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力“量与质”,以更实举措提质量。紧紧聚焦创新、改革、开放这三个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把三个“一号工程”作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具体抓手,把数字经济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形成一体推进、突破带动的发展格局。兼顾“近与远”,以更大力度抓统筹。涵养战略定力、培养战略思维,同步谋划战略目标与战术路径,坚持以创新破难、改革破题、开放破局,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省委党校副校长徐明华: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这为浙江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年来,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万亿级台阶,从2002年的8000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77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0.2万美元增加到1.76万美元,增长近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2年、38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大地发生了系统性、整体性的精彩蝶变,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由外贸大省向开放强省、由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由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跃升,为全国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了示范。

  “八八战略”的科学指引。浙江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根本原因在于,20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率先开启了省域现代化先行探索。“八八战略”聚焦于如何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等关键问题,不断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并把原有劣势转化为新的优势,形成整体胜势。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不断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从而形成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域领先全域领先的发展态势,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根本遵循。浙江要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进一步发挥自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均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势,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凝聚基层治理的广泛力量,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浙江之答”回应“时代之问”,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深刻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此,未来要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培育部署在浙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引进全国相关科技力量落地。进一步提升省级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省属高校,发挥各类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作用。重点培育和引进具备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主体。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形成集聚全球人才、创新资金、数据等高端要素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和经济强的通道。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构建浙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不断推动浙江先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和需求导向相结合,加快“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组建创新联盟,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评,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提升杭州、宁波两个中心城市的创新能级。不断深化科技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创企业,增强浙江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大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鼓励和推动一批平台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引导浙江平台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发掘,链接各类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鼓励在浙国企、行业领军企业面向独角兽企业发布应用场景需求,引导独角兽企业相互开放应用场景和数据。引导更多浙江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专精特新化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组织推动。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从0到1”基础科学的投资,这也符合全球科技创新大国的发展规律。深化落实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深入实施“鲲鹏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加大对省属高校的投入,培育一大批符合浙江科技创新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加强对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激发企业创新者的内生动力。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毛丹: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期间,明确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从“八八战略”的制定实施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再到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逐渐显现出一条红线:浙江正加快推动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跨越,并且以思想解放、顶层设计、政策连续来持续保障始终干在先、走在前。

  现阶段,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还是持续缩小三大差距:

  从城乡差距来看,截至2022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已缩小至1.90。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提升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倍差还需要加速度。

  从地区差距来看,近年来,浙江山区县人均GDP提升明显,是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然而,山区县人均GDP和全省平均水平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后发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脚步且保持后劲。

  从收入差距来看,浙江阶层间差距多年来有所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升。然而,按照欧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群体一般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标准,浙江还有一定差距。同时,高质量的“橄榄型”社会需要避免中等收入群体集中在某些职业和行业中,目前,浙江在解决职业与行业收入差距方面还需要加速度。

  面向未来,进一步攻坚克难,为全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勇当先行者,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以“千万工程”为统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议激励每个行政村创新1~2条集体经济增收办法;加大投入打造“千万工程”人才,培养乡村职业经理人、提升村社书记共富治理能力;每个区县建设4个抱团发展的乡村共富联合体。

  二是持续推进省域高质量发展,以三个“一号工程”为抓手,推动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全面做大发展蛋糕。建议配合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山区县基础性产业建设与乡村的相互支持,激活山区海岛县发展的内生动能。

  三是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率先探索从“橄榄型”社会结构向“钻石型”社会结构转型。建议深化“扩中提低”行动,以“三次分配”为着力点缩小收入差距,力争到2030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占比达60%,在全面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础上,率先探索打造“钻石型”社会结构。

  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何显明: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期间指出,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在于借助民营化、市场化改革的先发优势,成功调动和释放出千百万普通民众的自主创业热情,形成了浙江独特的大众化创业与老百姓经济格局。这种发展模式所产生的一个重要政治效应,就是各级政府对于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始终把营造体制机制的创新优势视为赢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地方治理创新的核心战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浙江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方面的劣势日益凸显,各级政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愿望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强化。在民间的市场化制度创新潜力已基本挖掘完毕,市场体系发育的重点由市场主体的发育转向市场规范体系的建构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为、优化区域的体制环境,成为各级政府理性的行为选择。从各地旨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规范政府行为的创新实践,到“四张清单一张网”、“最多跑一次”改革、三个“一号工程”,各级政府高度自觉地将政府治理创新作为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面对当前经济发展遭遇的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秉持坚定信念,重新燃起体制机制创新的热情,重新磨砺改革攻坚的锐气,把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作为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突破口。一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忧患意识,对标“重要窗口”的定位和要求,虚心学习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以不进则退、翻篇归零再出发的进取精神,凝聚体制机制创新的强大动力。二是要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健全全社会勇于创新的激励机制,防止将常规性工作当作改革创新,增强制度创新的主体性自觉,瞄准改革发展和治理的难点、痛点,真正在破解普遍性的发展难题新题上当好开路先锋。三是要聚焦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围绕打造最优政务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优市场环境、最优经济生态环境、最优人文环境持续发力,以突破性、成熟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凝聚形成省域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的制度创新成果。

  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立旭: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担使命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浙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淀着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独特精神标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要求我们必须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勇当探路先锋,既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度思考浙江文化建设实践,又从浙江文化建设实践出发积极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首先,在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积极探索。把浙江区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浙江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在促进浙江区域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推动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同时,为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贡献浙江智慧。

  其次,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积极探索。把弘扬浙江精神作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浙江区域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和实践,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文化发展道路的“中国方案”贡献浙江经验。

  第三,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形成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浙江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使浙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第四,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运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窗口,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同时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浙江力量。

  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金伯中:

  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作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厚情怀,为我们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最大限度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紧紧依靠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把服务送到基层、送到人民的心坎上。

  三是坚持矛盾不上交。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规律,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善于运用矛盾法则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善于运用基层民主的方法化解基层矛盾,全面提高预防化解矛盾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矛盾风险的排查、化解、管控作为最重要的基层基础工作,把数据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从思想理念、制度设计、政策导向等各方面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为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贡献智慧和力量。

  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张环宙: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指导新时代大运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创新意义。

  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尤其是统筹处理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建设构思中既遵循大运河相关文化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的各项原则,又结合人民的需求、游客的需求,综合开发大运河活态遗产。

  深化理论研究,打造大运河的浙派学术高地。牵头组织国内一流学者编写和出版系统阐述我国大运河历史发展过程及辉煌成就的大型学术著作,展示大运河文化悠久历史、丰富蕴涵、辉煌成就与当代发展,使其成为海内外人民了解博大精深大运河文化的必备资料。

  落实大运河的人民性定位,强化民生参与。畅通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社区等环节,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并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风尚。讲好大运河与人民、与游客的故事。组织大运河沿岸的社会名人、民间组织和当地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以“游客的眼光”发现并改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不足。构建大运河共同富裕示范场景,升级大运河沿岸公共基础设施,鼓励居民参与运河产业发展。

  创新提炼大运河国家形象。归纳提炼大运河所蕴藏的核心价值观。与国外运河文化对接共鸣,深挖大运河的全球叙事潜力,关注大运河在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交流史中的共性作用。遴选一批大运河美学符号进行系统传播,彰显安康稳定的大国形象、亨通的沿河商业形象、纵横交错的美丽城市形象、运河人家的幸福生活形象。

  创新塑造大运河场景。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实景演艺、数字艺术、互动展示等前沿文旅业态,增强大运河文化空间的科技感、现代感与沉浸感。充分发挥数字中国优势,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上云用数赋智”。丰富大运河周边夜景,将大运河沿线地区打造为最具活力的城市文化高地。完善大运河硬件设施保障,为企业和人才的进驻提供最大便利。对历史遗存进行二次创作,按照“新、奇、独、特、美”的特征强化大运河故事IP的吸引力。


浙江日报 理论 00008 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社科力量 2023-10-17 浙江日报2023-10-1700007 2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