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让科研与市场亲密相融——

一只虾撑起百亿级产业

  中国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盘大虾。这几年,个头硕大、肉质鲜甜的罗氏沼虾成了新宠,红烧、白灼、熟醉……总有一款让人食指大动。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60万亩,年产值200亿元,其中70%的虾苗源自我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培育的种虾。

  近年来,省淡水所敞开大门做研究、紧贴市场搞创新,成功构建了全球种质最全、世代最长的罗氏沼虾核心家系,育成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南太湖3号”,翘嘴鲌“全雌1号”,太湖鲂鲌等4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成果转化年收入达5000多万元,人均创收位居全国水产科研院所首位。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的省淡水所,探访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科创队伍。看他们如何用小小的沼虾撑起一个百亿级产业,富裕十万农户。

  解码一只虾的基因密码

  罗氏沼虾最早于1976年从东南亚引入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两广和江浙地区推广养殖。这种虾虽然个头大、销路好,但生长过程中总爱发“怪病”,要么尾部长白斑死亡,要么性早熟只吃饲料不长肉,虾农常常是赚一年亏两年,获利全凭运气。

  “我们从2003年开始培育罗氏沼虾新品种,目标就是解决这些怪病。”省淡水所所长张海琪为记者讲解新品种的培育过程。简单来说,就是选择身强体壮的种虾繁育“儿女”,再从“儿女”中择优繁育“孙辈”。这种选择育种的方法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科研人员艰苦的努力。他们要一尾一尾地测量虾苗生长的数据,有时候上万尾虾苗里只能选出几只好种虾。每只虾还要编入“族谱”,避免近亲繁殖。

  20年来,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再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球种质最全、世代最长的罗氏沼虾核心家系就在这样锲而不舍的攻关中逐渐建成。2009年,全国首个沼虾类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南太湖2号”终于诞生了。新品种降低了铁虾(只吃饲料不长个)、白斑病等病害的发生率,虾的成活率、出肉率大大提高,亩产可达600公斤。2022年,他们又培育出“南太湖3号”,再次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新品种虾生长更快、遗传稳定性更高,养殖户的效益也更好。

  好虾苗引得全国各地的育苗企业和养殖户纷纷上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浙江南太湖淡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培强,他兴奋地说,省淡水所近期又接连攻克了全基因组育苗技术和沼虾全雄技术两大难关。

  所谓全基因组育苗,就是通过基因组测序的方式,将沼虾的基因信息与表型性状关联,制成液相芯片,从而实现个性化筛选亲本。换句话说,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定制适应性更好的种虾。而全雄技术则一举攻克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技术,可以使培育出来的虾苗全是雄虾,个头更大,经济效益也更好。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让技术与市场亲密接触

  紧贴市场搞科研,也让省淡水所受到市场的热捧。采访中,我们碰到多批慕名前来谈合作的客户。

  来自江苏常州的张志岳正在当地投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了引进高效农业项目,他跑遍了长三角的农业科研院所,最终被省淡水所的罗氏沼虾新品种吸引,停下了脚步。“这里的科研人员跟别处不一样,不仅跟我讲养殖技术,还讨论市场前景。”他感叹说,“他们既是科研单位,也像一家科技公司。”

  作为一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省淡水所通过做强成果转化更好地反哺科研创新。他们创新推出“品种+技术+品牌”三合一成果转化模式,设置企业规模、信用评价、社会责任等门槛,优选40余家育苗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联合育种、种虾出售、技术服务创收,罗氏沼虾板块年收入超3000万元。

  同时,为了让科研更接地气,省淡水所规定,所有新进科研人员都必须先到合作企业或基地蹲点锻炼不少于一个生产周期。

  80后工程师程海华,2016年一进省淡水所就先后被派往两家合作企业共蹲点3年,“只有走出实验室进入企业,才知道市场需要我做什么样的科研。”如今,他是省淡水所与湖州欣农种业技术有限公司联合育种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欣农公司每年出资100万元并提供场地和设备,委托他们开展抗逆新品系培育及测试,通过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不仅可增加优良种虾的市场供应量,而且培育出的种虾更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效益也同比增加了近30%。“联合育种不仅缓解了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为科研提供方向。比如养殖户希望出肉率高,这样就能卖出好价,我们现在就在研究这个。”程海华说。

  以罗氏沼虾为纽带,眼下,省淡水所智慧渔业、鱼病防控等6个科研团队全都与市场“亲密相融”。他们在运用自身专业为合作企业提供病害防控、设施改造等技术服务的同时,也把田间地头发现的新问题、得到的新启发带回实验室,形成新的课题,经过技术攻关再应用到生产,帮助农户增收。

  用服务做大农民朋友圈

  实验室里不断优化迭代的罗氏沼虾新品种,每年由育种企业繁育200亿尾虾苗,游向全国21个省份的10万养殖户。怎样服务好面广量大的养殖户?除了作为主力军的育种企业技术人员,省淡水所的科研人员也总是冲在一线。

  养殖户郑国平在长兴县吕山乡养了105亩罗氏沼虾,近年来每年都有50万元至80万元的稳定收益,“我是2014年转行养虾的,刚开始对技术一窍不通,多亏了高强主任的团队三天两头来指导。”

  高强是省淡水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罗氏沼虾团队负责人。他的微信里添加了300多个养殖户好友,几乎每天都有人线上咨询。“为虾农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科研积累了基础数据和案例,两者并不矛盾。”高强说,他的团队每年要到虾塘边开展免费技术服务200多次,对于周边养殖户的求助几乎做到随叫随到,外地养殖户线上咨询的,如果出差路过也一定要去转转。

  为了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的“农民朋友圈”,省淡水所党委推出了一线送技术的“红色星期六”志愿服务机制,与重点渔业乡镇(村)开展“共同富‘渔’”党建联建,在党建活动中送技术、解难题。

  这些年,省淡水所还通过捐赠爱心虾苗的方式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原所长,爱心虾苗丰收了,一亩纯利润有4000多元!”日前,省淡水所副所长原居林接到安徽定远县养殖户曹永明的报喜电话。今年4月,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牵头组织下,省淡水所积极参加长江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暖心行动”,向定远县捐赠了300万尾“南太湖3号”虾苗,助力退捕渔民转产增收。省淡水所服务团队提前考察气候、土壤等条件,虾苗送到后,又手把手教养殖户养殖技术。

  2021年以来,省淡水所陆续向甘肃白银、山西运城、新疆伊犁等地捐赠虾苗,并在当地建立推广示范点。“很多人想不到西部地区也能养沼虾,我们研究发现,不仅能养,还能缓解土地盐碱化的问题,亩均产值有1万元左右。”原居林说。据统计,仅今年,省淡水所就已向安徽、重庆、湖北、山西、甘肃等省市捐献爱心虾苗730万尾,辐射面积1500亩,受益农户超500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一只虾撑起百亿级产业 2023-10-16 浙江日报2023-10-1600017 2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