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专版

文章导航

持续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东阳做好强城兴村融合文章

  20年来,东阳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锲而不舍、接续奋斗,加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和实力。在“千万工程”指引下,东阳连续13年发布一号文件,明确“三农”工作目标和任务,逐年提高“三农”投入,坚定不移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有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2003年到2022年,东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782元提升至40171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6,成为全省倍差较小的县市之一。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打造新时代美丽新农村

  横店镇是著名的影视文化之城,依托影视文化产业基础和优势,诞生了一大批影视主题特色村,尚伦庄自然村就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由于地处偏僻,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村子慢慢变成“空心村”。随着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该村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并以古典主题对村内50余栋农房进行立面改造,吸引了一批影视工作室进驻。此后,通过优惠政策的加持,村庄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影视配套产业。

  如今的尚伦庄自然村,已然成为横店影视“服化道”行业的集聚地,几十余家涉及影视服装、道具、短视频剧照拍摄制作、影视出品等相关行业的工作室先后在这里“安家”,一批高端民宿也相继落户。在这个过程中,尚伦庄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外村民纷纷回乡创业、就业,村庄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环境先行。尚伦庄自然村通过环境整治提升实现美丽蝶变,是东阳市加大各村环境整治力度的一个缩影。20年来,东阳一直将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作为重点,从改变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着手,创新开展“十美村”“最美村”创建、“百局联百村”等活动,先后实施了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以及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精雕细琢提升乡村整体风貌。目前,东阳市域内所有村都完成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此外,东阳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打造了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5条风景线、29个特色精品村、4个未来乡村、2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通过将虎鹿镇蔡宅村、湖溪镇郭宅一村象田自然村、六石镇裘家岭村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串点连线、串珠成链,全市实现了由“盆景”向“风景”转变。今年,东阳“歌山乐水”美丽乡村示范带还入选了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着力推进产业兴旺 增强乡村“造血”能力

  走进城东街道寀卢村占地1400亩的“共享田园”,可以看到,依托5G技术,无人农药喷洒机、无人拖拉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正在田地里辛勤作业,走在田间地头,却几乎看不到农民。在此基础上,寀卢村还进一步植入了观光、旅游、研学等功能,把田园打造成既种粮食、又种“风景”的现代农业公园。

  可喜的是,经过“共享田园”建设,寀卢村“共享田园”不仅水稻亩产上千公斤,节假日平均每天还能吸引2000多名游客过来打卡。

  “共享田园”是东阳结合各村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探索走出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核心就是“三生三园三合”理念,即生产、生活、生态共享,田园、家园、公园共建,资金和规划整合、产业融合、功能复合,让田园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业态,更具有农业旅游、产业开发等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共赢。目前,东阳共打造了15个“共享田园”,为村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为此,东阳着力推动各村特色产业的深度植入,在提高村庄“造血”能力之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南马镇南湖村、东湖村,依靠木雕家居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仿古门窗、竹凉席等特色产业,被评为中国“淘宝村”。再如,歌山镇夏楼村、西宅村是远近闻名的渔具生产专业村,千祥镇涌现出不少“箱包村”……

  值得一提的是,东阳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一方面,东阳市坚持守牢全市38.08万亩耕地这一底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另一方面,聚焦农业产业现代化,强化数字赋能、机械赋能,大力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探索新型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机器耕地、无人机播种、农业数字化管理等已经广泛应用。2003年到2022年,东阳农业总产值从11.6亿元提升至31.3亿元,全市九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7.2%,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91.6%,粮食总产量达到9.76万吨,连续三届获评全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此外,东阳还坚持农产品集群化发展,打造了茶叶、香榧、元胡、两头乌(火腿)、博士菜(梅干菜)等一批东阳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东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经过多年耕耘,品牌效应越来越好,年均产值超过3亿元。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持续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作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南马镇花园村整洁的村庄环境、现代化的商业配套给外来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3年“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花园村分别在2004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一村并九村”,走出了一条“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就地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共同富裕之路。

  利用并村和旧村改造契机,花园村系统性推进了村内道路设施、水电管网、山坡河道、绿化工程、垃圾处理、生态农业等各方面工作,在实现发展的同时,留住了绿水青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共服务方面,花园村建起了国际化学校、综合性医院、大型商业综合体、体育馆、图书馆、游乐园等公共设施,村民可以享受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三项保险,以及建房补贴、奖学金等30多项生活福利。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花园村营业收入达65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6.5万元。

  花园村正是20年来东阳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持续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一个典型村。

  20年来,东阳聚焦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各方面群众关心关切的民生问题,持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交通出行方面,东阳连续4年打响“综合交通大会战”,大力推进城乡一体综合立体交通路网建设,着力打造“四好农村路”精品环线,农村公路城乡联通、安全畅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农村公路通达率、硬化率、等级覆盖率均达到100%,路况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教育方面,东阳大力开展集团化办学,持续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近两年投入10.5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22所,新增学位8000余个,农村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全省领先。

  医疗方面,东阳深化“医共体”建设,将全市6家市级医院和18家乡镇卫生院整合起来,打通医疗资源共享和健康服务体系,基本标准基层医疗机构在2020年就实现了全覆盖,村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0.4%,基层就诊率达到71.5%。可以说,东阳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学、就医。

汇聚东阳乡贤力量

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东阳是我省著名的“教育之乡”,享有“十百千万”的人才盛况——东阳籍院士14人,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人,博士1300多人,教授和教授级高工10000多人,人才数量多、层次高、分布广、实力强,家乡情结深、回报家乡意愿高。

  如何把这座人才“富矿”挖掘好、利用好,是东阳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从2017年开始,东阳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东阳人发展大会,为海内外新乡贤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回乡创业投资的平台,成效十分显著,近三届大会累计签约项目69个,协议资金近900亿元。

  东阳新乡贤报效桑梓的热情,同样体现在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前些年,三单乡新乡贤林栖为拯救清冷的三单村,带着一纸方案回到家乡,打造了非遗文化与康养旅游相融合的“林栖三十六院”。经过项目改造,修复后的老房子变成手工工坊,昔日倒塌破损的村小学变成蓝印花布博物馆,原本村民寥寥无几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为传统手工艺度假村,山区的土特产品也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去年网销过万份,累计带动500多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活化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站在新起点,东阳将做深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勇当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努力为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贡献东阳力量。其中,“强城”指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坚定不移招大引强,持续做大做强县城龙头,不断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兴村”指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把美村和富村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指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延伸,一方面大力开展城乡一体“五纵六横三环”综合交通路网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版图片由东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7 东阳做好强城兴村融合文章 2023-10-13 浙江日报2023-10-1300008;浙江日报2023-10-1300012;浙江日报2023-10-1300017;浙江日报2023-10-1300013;浙江日报2023-10-1300016;浙江日报2023-10-1300020 2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