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宁波海曙区:“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见力度有温度显精度

  “能够凭自己的双手供孩子上大学,是以前没敢想的事,也是现在最骄傲的事。”在宁波海曙区“灿益工坊”,听力残障人士李勤娴熟地编织着工艺品,这些由她手作的物品,经由南塘老街残疾人文创产品部销售,每月为她带来数千元稳定收入,让当初靠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的家庭,实现了自力更生。

  如今的李勤,还在共富工坊成立了工作室,免费辅导社区残疾人等群体制作布艺品,并尝试直播带货创收,所得收入皆用于慈善。“当初政府提供专业老师指导和市场扶持,改变了我的生活。希望自己也能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生活得越来越好。”

  从被助到自助到助人,李勤的故事,是宁波海曙区实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的成果缩影,也是其以社会保障成色描绘共同富裕温暖底色的生动实践。

  去年以来,海曙区社会救助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36.49万人次。“物质+服务”救助模式2020年入选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2022年顺利通过民政部验收,同时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

  聚焦“弱有众扶”,海曙区集社会各界力量为“众”,用物质救助与能力培养来“扶”,以“多元参与+精准帮扶”构建更具力度、温度、精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奔赴共富的路上,更有保障、更有盼头的生活激励着每一个海曙人共创幸福。

  一份清单、两个方案、三级平台

  顶层设计见“力度”

  “在册困难群众3035户3998人,面临的都不是单一经济困境,还叠加能力发展不足等多重问题。”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给钱给物的传统生存型社会救助,已难满足多维度、多层次的救助需求。

  弱有众扶,如何去“扶”?海曙区转变救助理念,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发展型社会救助模式。

  一份清单明确服务内容。“用表格方式,是为方便救助群体根据需求快速找到对应的服务。”在海曙区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民政局工作人员用触屏方式下拉《海曙区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涵盖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的服务清单,被分为照料护理、生活服务、家庭支持等7大类31个子项,救助群体根据菜单选择需要的服务。据了解,海曙区通过政府购买,去年累计为1123名困难群众提供包括理发、陪伴、维修、应急、代办等各类专项服务2105次。

  两套方案推动标准化。针对以往救助服务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海曙区总结做法经验,凝练形成《社会救助服务标准化实施规范》《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在推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标准化的同时,也为全省标准化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提供有益的探索经验。

  三级助联体打通供需。按照“区—镇—村”三级助联体架构,海曙区高标准打造社会救助服务平台,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已设立镇(乡)街道级助联体服务站17家,村(社)级助联体服务点223家,年内将实现全覆盖。”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断织密的助联体,保障救助服务供需链畅通。

  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举措,海曙区从根本上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能力,使其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救助帮办、专业品牌、社会救助链

  服务落地有“温度”

  “家里只有父女俩,张爸爸70多岁了,最担心这个智力有障碍的女儿。我第一次上门时,她见到陌生人会浑身发抖,看到现在的她能独自跟团队去四明山演出,她开心了,爸爸安心了,我也放心了!”白云街道的“救助帮办”宋欣兰带我们探访她辖区内的困难家庭,当小张主动拉起宋欣兰的手,与她分享演出快乐时,救助服务中双向奔赴的获得感,在两个人的交流中流淌。

  “整合资源、对接资源、陪伴救助,根据这12字工作导则,我们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救助流程,注重救助与发展相结合。”南门街道帮办人员朱红波介绍,她会根据每位救助对象的测评表,初步确定对方的基本需求,在社区内搜集可利用资源,实现快速对接。

  通过“救助帮办”持续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化服务,建立受助者与救助者间长效良性互动,提升受助者的社会参与能力,引导受助者自爱自强,最终实现自立。

  “弱有众扶”,关键在“众”。组建“救助帮办”队伍之后,海曙区还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来壮大“众”的队伍。2022年起累计投入335万元,向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购服务,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参与服务类社会救助。

  此外,依托81890智慧救助服务中心,海曙区联动链接935家加盟企业、6478家社会组织和30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形成“社会救助链”,年直接受益人群1.5万人,间接受益人群6万人。

  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为原则,海曙区打造社会救助协同服务机制,整合多元救助力量,激活社会协同,推动社会救助覆盖更广、触角更长、服务更专,社会救助更有“温度”。

  线上识别、链上救助、数字赋能

  救助质量显“精度”

  弱有众扶,及时、精准识别“弱”,关系着社会救助的质量。数字化改革,为海曙区社会救助服务提质增效。

  线上+线下,识别更精准。“自线上系统建立后,民政相关部门会定期在救助系统比对各类信息数据,发现疑似困难家庭后,第一时间跟进。”通过困难群众困境状况指标分析,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服务诉求主动抓取,从“被动申请”到“主动发现”,推动社会救助向潜在救助群体延伸。2022年以来通过主动发现纳入低保等各类救助对象114人。

  链上救助,服务更智慧。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困难群众可在线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事项并实现救助一件事多部门联办。一旦民政部门认定困难群众的救助身份,就能“零跑腿”享受到住房、教育、医疗等救助政策。

  数字赋能,协同更高效。海曙区借助数字化救助平台,互通共享各部门救助需求、救助信息、救助政策、救助服务资源库,建设跨部门业务协同数字化应用场景,畅通各社会救助有关部门、镇(乡)街道,打造诉求受理、流转、反馈、办结、回访全流程闭环监督评价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救助“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并发展,是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进程中,社会保障的成色,描绘着共同富裕的温暖底色。

  如何以高质量的社会救助服务,赋能共同富裕?政府以“物质+服务”探索社会救助改革,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各方救助资源,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打通救助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让社会救助更多地体现社会性,这是海曙区交出的答卷。

  (图片由宁波市海曙区民政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宁波海曙区:“物质+服务”让社会救助见力度有温度显精度 2023-10-12 浙江日报2023-10-1200005;浙江日报2023-10-1200009;浙江日报2023-10-1200013 2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