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首次走进浙江,51位院士头脑风暴——

新材料产业,如何从“一冷一热”中突围

  10月11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国新材料投资大会在温州落幕。

  这是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首次走进浙江。从10月9日起,51位院士和60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投资界人士,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未来而来,激烈碰撞思想火花。

  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给我省和温州的新材料产业成长带来哪些机遇?

  新材料产业有多火

  材料,身处各个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是制造业的“底盘”。新材料在许多产品成本中占比不高,但往往决定了下游产品性能的好坏。因此在新材料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出现飞跃性创新和产业化突破,意义非凡。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元元介绍,当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会员人数已经突破10万,其中两院院士218位。每年举办的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就是集中广大力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关键战略材料重大突破,从基础研究、产业发展、技术应用等维度,研讨关键战略新材料的发展问题。

  与之同频共振的是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布局。我省发布的《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将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列入打造4个万亿级世界级先进产业群中。2022年,浙江新材料产业规上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居全国前列。

  在温州,随着全域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的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新材料产业,成了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新材料被纳入温州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打造万亿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温州新材料产业实现规上产值613.2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4.1%。

  产业之“火”还在继续助燃。此次大会现场,《温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发布。温州提出启动“365工程”,即做强先进基础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布局前沿新材料等“三大赛道”,实施高能级平台链接、空间布局优化、优质企业倍增、卡脖子材料突破、大数据赋能未来、全球化精准合作等“六大行动”,强化高规格链长机制、高匹配专属政策、高水平人才引育、高能级要素保障、高协同行业服务等“五大保障”,力争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基地。

  温州对新材料产业的火热助推劲头,是全国努力迈入新材料产业自立自强新发展阶段的缩影。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6.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近6倍。

  科研成果转化为何“冷”

  相较于产业热,科研成果转化遇冷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业内专家透露,我国新材料产业长期处于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研发,再产业化应用化的发展模式,新材料研发、产业、应用链条上一度出现“头重尾轻”的发展局面,材料领域高被引论文数量是美国的2.56倍,专利申请数量是美国的4.1倍,材料综合领域学者高达67.8万人,然而新材料成果转化率不足15%。

  现场,多位深耕新材料领域的院士就“转化冷”交流观点。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这几类:

  一是高校及科研院所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供求双方沟通不畅,市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最迫切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是什么,研发方不知道或不关心。

  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实验室成果“漂亮”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部分科研一定程度上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三是技术的需求方,即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满足于成为产业链中的一环,没有进一步对技术进行革新、开发新产品的内生动力。

  “必须转变观念,以市场需要为目标,以学科实力为依托,除了在研发的战场上拼杀,还要投身车间战场、市场战场。”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说。

  这样的理念,已经是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共识。在大会72个分论坛中,技术应用占了不小的比例。10月9日下午,在第68号分论坛——由叶志镇院士领衔的液流电池产业论坛现场,站满了高举着手机拍摄记录的参会者,他们中有高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实验室研究员等。“液流电池让储能电池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而且已经实现了转化。这里的大咖给了很多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信心。”来自深圳理工大学的一位青年科研人员专程赶来参会。

  为产业升级引入创新基因

  段文晖院士领衔的量子材料论坛,沈保根、李卫院士领衔的磁材与稀土论坛、张平祥院士领衔的超导材料论坛……像这样由院士领衔的各类新材料高端论坛,这几天在温州密集开讲。这样规格的“大咖说”,在学界的吸引力不言而喻。3天会期,60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奔着大咖而来。

  专业创新人才的“大涌入”,让温州产业发展有了绝佳寻找技术支持的机遇。

  以会促合作。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温州市政府与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共建新材料科学中心和产业高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揭牌设立温州市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温州市新材料产业协会等平台载体。据透露,后续温州还将链接海内外院士专家,推动本土期刊《CarbonEnergy》(译为《碳能源》)保持全球领先,推动全球新材料期刊中心落地温州。

  这意味着,温州的企业有了更多与新材料领域大咖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以此次分论坛为例,王玉忠院士领衔的车用高分子材料论坛就是由温企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参与承办的。温企浙江福达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承办了电接触材料论坛。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温州钠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了钠离子电池论坛。除此之外,功能纤维与服装材料、智能传感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材料等与温州“5+5”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材料细分领域论坛,也为本地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前沿的技术信息。

  以会兴产业。上半年,温州新材料产业已完成规上产值375.9亿元,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目前,温州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产业风口,急需强有力的智库支撑和更多的资源导入,帮助新材料产业找寻新机遇、取得新成效。此次承接中国材料学会的品牌活动恰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过去温州人以市场创新闻名,而今温州的产业要转型提升,大步迈前,则需要科技创新的加持。大型学术会议的落地,或许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温企沉浸到科创兴业的氛围中,并主动成为创新主体。同时,也让更多科研人才有机会了解温州,创造机会为温州发展助力。”叶志镇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新材料产业,如何从“一冷一热”中突围 2023-10-12 26333736 2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