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千万工程”绘新卷 鱼米之乡展新颜

水晶晶南浔的“诗与远方”

  “清溪通笠泽,地以水为乡。”湖州南浔与水交融,在区域面积为7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248条河流,615处湖泊、池塘。这里有水晶晶的河流、水晶晶的天、水晶晶的屋舍……水晶晶的南浔,无数极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令她展现出新时代水乡的独特魅力。

  这一魅力的彰显,离不开“千万工程”的实施。今年是浙江省“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也是南浔建区20周年。无畏山高路远,只顾风雨兼程,20年来,南浔久久为功,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建设绿色、均衡、共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在这片土地上,“千万工程”不仅续写着美丽故事,也结下了累累硕果:南浔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省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诸多荣誉。

  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座拥有千年文脉的江南水乡,看这里的乡村,如何将“诗与远方”融合,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乐在景里、游在诗里。

满目皆景 重塑乡村新面貌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荻港村位于和孚镇南部,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是老舍之子舒乙笔下“最好的江南小镇”。这几年,当地政府牵头进行了村庄环境整治之后,荻港村鱼塘连片、桑树成荫,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一片生机盎然。

  “在美丽风光和乡村民宿吸引下,去年全村旅游带动消费2亿元以上。”荻港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传统古村落一跃成为新兴产村融合发展示范村,该村建立了鱼桑文化研学基地,每年举办传统味十足的“渔文化节”,享誉长三角地区。

  不仅仅是荻港村,“千万工程”的实施,让乡村的发展有了无限可能。

  小村庄办起了音乐节。在双林镇向阳村,今年5月首次启动太隐艺术生活节,这场时尚盛会吸引了万人参与。为了能与活动“琴瑟和鸣”,向阳村苦练“内功”。落地在该村的文漾·向阳里项目占地约2500亩,以宋韵文化为核心元素,打造了集吃、住、游、娱、购、展、演、玩于一体的丰富业态旅游胜地。

  凭借特色项目频频“出圈”。在练市镇农兴村,今年村里全力打造万亩农业大观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入乌镇景区的人流、商流,推动跨越式发展。“在我们当地,‘千万工程’让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提升。”该村老书记姚云生感慨地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他和村民们一起搬进了新房,亲眼见证了农兴村“因农而兴”。

  田园风光好,满眼皆新景。这些乡村的变迁,正是南浔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也是南浔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南浔最大程度尊重了乡村发展的原貌,也遵循了不同村子自身发展的规律,量身定制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水晶晶南浔绿色发展的窗口,形成了探索构建做大共同富裕“蛋糕”的有效路径。

创新实践 找准发展新赛道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南浔持之以恒创新实践,积小胜为大胜,一任接着一任干,在重塑了农村环境后,找准发展“新赛道”,加速布局“美丽经济”。

  花海龙虾节,乡村人气旺。今年的第六届石淙花海龙虾节以“长三角亲子乐园”的特色活动重磅推出,不仅有石淙清水小龙虾,还融合了啤酒、露营、国风等各种元素,推出了亲水桨板及皮划艇体验、NPC定时巡游等系列活动,持续擦亮“到石淙、看花海、吃龙虾”旅游金名片。

  作为省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南浔聚焦亲子游、研学游、农耕游等消费新趋势,布局推进以南浔古镇为龙头引领,以双林、练市、菱湖3个历史文化名镇为节点支撑,以十大乡村景区为主要载体的亲子乐园“1310”工程,打造了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形成了一批网红景点。

  梳着双环垂髫、在眉间点上菱形花钿的古装美女,身着飘逸白色汉服、颇具魏晋风度名士气质的帅气小哥……近日,旧馆街道港胡村摄影基地围满了摄影、古装爱好者,边拍照,边沉浸在浓厚的江南水乡风貌中。往日静谧的港胡村,也因植入摄影文创产业变得喧闹起来。“无意在抖音里发现这里还藏着这么好的古村落。”来自上海的游客子青说,“开盲盒”般的惊喜令她流连忘返。

  抱团发展,提质赋能。新兴港村与港胡村一河之隔,两村联手打造港廊古村落,充分利用古村落历史风貌,对村内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通过“微改造”实现“大变化”,以江南原生态小众古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乡村经营,探索新路。近年来,南浔充分依托当地一流的生态环境,以“十线十景十小镇”特色乡村旅游建设为总抓手,文化创意、亲子研学、特色民宿等多种业态各展风姿,让美丽经济全域“绽放”。

  “我们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差异化的乡村经营路线,不断在长三角区域内凸显城市品牌。”南浔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而另一方面,长三角亲子乐园、长三角中央厨房、长三角农业硅谷等这些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也正持续丰富南浔的乡村产业。

产业蓬勃 激发振兴新优势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南浔自古就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水稻种植广泛、渔业资源丰富。如何继承这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再创鱼米之乡的辉煌,是时代赋予南浔的课题。

  在千金镇商墓村的温氏智能化生态肉鸡养殖场内,“工厂式”鸡舍干净整洁。“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这里的鸡全部住在一层层的‘高楼’里,环境更加舒适。”养殖户邹建伟介绍,借助云端化数字中央集中系统,鸡舍内的养殖温度、湿度、空气流量等环境指标全部由电脑自动控制、精准调节,还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操控和数据化管理。

  生产设备升级的同时,企业经营模式也在不断革新。近年来,千金镇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加快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如今当地像邹建伟这样的养殖农户有100多户。

  “在南浔,像这样的专业合作社有很多,大家团结一致、抱团发展。”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南浔全面推行强村公司发展模式,目前,南浔强村富民公司共有26家,覆盖全区211个行政村。2022年,强村公司实现经营利润5695万元,带动211个行政村村均增收超26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0万元以下欠发达村,同时吸纳2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万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今年5月,菱湖镇首届范蠡渔文化节开幕,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与有趣的“渔都”文创体验,让近3.2万名游客慕名而来。作为“中国淡水渔都”的菱湖镇,这几年以数字赋能渔业,打造绿色养殖新模式,通过推广“跑道养鱼”等新型智慧化养殖模式,推动实现渔业智慧化、生态化、全链化、体验化、品牌化发展。目前,菱湖镇成功引进国际垂钓中心、现代化数字渔业园区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7个。

  乡村要振兴,时代要发展,产业是基础。近年来,南浔始终把“产业兴旺”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按照“质量兴农、效益优先、绿色导向”原则,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和特色种养业,通过采取“旅游+农业”的方式,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壮大,更多更好惠及广大农民。

  “千万工程”的不断推进,也离不开小微权力的制约。“村里的每一笔资金流向都清清楚楚,咱们老百姓的心里更加踏实了。”这是南浔全面推行村级事务“五管廉村”工作模式以来,村民们的深切感受。据悉,“五管廉村”是该区纪委监委为持续深化清廉乡村建设,探索建立的“村级工程群众管、集体资金线上管、资产资源留痕管、乡风民俗活动管、干部权力公开管”五大工作模式,涵盖了资金、资产、资源等方面,以高效监管助推乡村振兴。

  如今,在南浔,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美丽乡村新业态层出不穷,各类乡村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未来,南浔的乡村更令人期待!

  (本版图片由南浔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水晶晶南浔的“诗与远方” 2023-10-12 浙江日报2023-10-1200006;浙江日报2023-10-1200013;浙江日报2023-10-1200019;浙江日报2023-10-1200016;浙江日报2023-10-1200024 2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