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杭州亚运会特别报道

从零起步到首枚亚运银牌

亚运首秀,中国柔术前路有光

  10月7日,中国国家柔术队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亚运赛程。

  苗婕在女子52公斤级决赛中遗憾落败,为我国拿到亚运史上的首枚柔术银牌;吴冠姗、周小绍止步1/4决赛和复活赛,在各自级别中均排名第七。

  柔术这项起源于日本柔道的运动,在2018年首次被纳入亚运项目,属于新兴小众门类。中国从零起步,组建国家柔术队,随之发展的是人才培养、组织搭建、群众参与等体系。这趟亚运之旅,为中国柔术的前路画下一个崭新的起点。

  起步较晚,但“前路有光”

  在本届亚运会柔术项目所有72名女运动员中,苗婕的年龄排在第二大,这可能是她唯一一次站上亚运舞台的机会。“了解我的人都说我是‘拼命三娘’,只要打得动,我就会拼到底。”她说。

  当然,36岁的苗婕希望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

  18岁那年,她从柔道队退役,当过健身教练,也为生计发过愁;2009年,她在启蒙教练的领路下转项至柔术,亲历了柔术在国内从零起步到如今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

  目前,柔术在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韩国、菲律宾、蒙古等地多点开花,有些国家的柔术队在单个重量级别就储备了数十名运动员。而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处于二线水平。

  苗婕所在的上海,转项之初只有1家场馆提供柔术场地,“当时没有人喜欢这个项目,尤其是愿意加入的女生更少,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她说,在训练5年后,上海才发展到4至5家场馆。

  为备战亚运会,中国在2019年组建国家柔术队,主要吸纳全国相关赛事的前三名选手,以及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省队中练习古典式摔跤、柔道的优秀运动员,共计30多名。

  亚运会前,中国柔术队已参加亚洲公开赛和世锦赛,不断调整备战亚运的训练计划。“对抗性项目必须多参赛交流,多和各国选手切磋,运动员才能获得提高。”中国柔术队总教练吴承达表示,尤其在吃透赛事规则方面,纸上谈兵远不如上场实战。

  现在,柔术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运动管理中心的重点推广项目。“我们有国内外参赛的机会、有不断学习的态度、有艰苦训练的心,相信很快就能拉近与顶尖国家的距离。”吴承达说,“期待2026年亚运会,我们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柔术的种子,或从金华“发芽”

  “男女老少都能练。”苗婕这样推荐柔术运动;“观赏性不高,但实用。”吴承达这样评价。柔术可以用作防身术,在练习中不会出现摔投等激烈对抗,是群众体育的优选。

  作为非奥项目,柔术学习在国内仍以俱乐部、地方协会等组织形式为主,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发展较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从事柔术培训与练习的人数约有5万。“由俱乐部组织的商业性赛事,可以吸引600至700人参赛,可见全国爱好群体已有一定规模。”吴承达说。

  今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浙江省摔跤柔道协会与金华市体育局、金华市婺城区政府等四方签约,将中国柔术队的集训基地定在金华水上运动中心,计划用社会力量发展柔术运动及文体产业。

  “以往非奥项目国家队在亚运会之后就会解散,但我们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可以继续组队训练,力争实现市场化运营。”中国柔术队领队杜春雷介绍。

  一方面,金华水上运动中心在中国柔术队入驻后,已吸引中国摔跤队和多省市团队前来集训,并承办了全国柔术锦标赛,使得省运会场馆在赛后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当地发挥人才优势,组织国际柔术裁判员培训班、开发青少年培训项目,计划打造全国重竞技训练基地。这种首创模式不仅实现体育与经济的相互支持,也为柔术运动培养了后备人才。


浙江日报 杭州亚运会特别报道 00005 亚运首秀,中国柔术前路有光 2023-10-08 26316201 2 2023年10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