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安排吃住行医购娱
让运动员有回家的感觉
本报记者 彭鹏 拍友 蔡小飞 摄
“杭州给我的整体的感受是有家的感觉,亚运村的设施和设备非常齐全,让我们可以安心备战。”中国代表团体操运动员张博恒近日表示。
全面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杭州亚运会为运动员提供了哪些细致又贴心的服务与保障?
运动员村:提供“家”的温暖
作为运动员“赛时的家”,杭州亚运村运动员村为运动员们提供了舒适且贴心的保障。
亚运村是本届亚运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和提供保障服务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24小时全天候为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服务。为了给运动员们提供一流的生活环境,杭州亚运村在吃、住、行、医、购、娱等方面作了精心设计与安排,尽最大努力完善“家”的功能,尽可能满足运动员的多元需求。
亚运村运动员村赛时共使用37栋楼、2696套房,并配有24小时运转的超级居民服务中心和住宿服务台,随时为运动员提供相关服务。考虑到部分运动员的特殊需求,部分床位还配置了床伸展器,床的长度能调节到2.2米以上。村内备有百余辆14座电瓶车,为运动员提供全天候的村内日常交通接驳服务,同时配有24小时服务的抵离专线。亚运村还在各住宿小区门口放了几百辆杭州特有的“小红车”(公共自行车),免费供运动员们在村内骑行。
为确保第一时间为运动员提供专业的医疗与心理服务,运动员村设置了3600平方米的综合门诊部,配有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103名,为运动员提供每天16小时的医疗门诊、24小时的紧急医疗服务和定点医院转诊服务。
除此之外,村内还有800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3000平方米的商业区,不定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村内的文化小屋和乐活市集,多维度为参观者提供文化展示、非遗活动、数字化体验等服务。
餐饮保障:让运动员留下美好记忆
杭州亚运会期间,运动员们“吃”的保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自筹备工作开展以来,食品安全指挥中心坚持“安全、绿色、优质、多元”的餐饮服务理念,努力做到让各代表团运动员吃得安心、暖心、舒心。
亚运村、亚运分村的运动员餐厅提供标准和政策相对统一的餐饮服务,希望用精致的餐饮服务,让运动员在每天斗志昂扬的出征之前和疲惫困倦的鏖战之后,都能在餐厅得到最大的身心满足。截至9月30日,运动员餐厅开餐运行后的第22天,已有31万余人次的运动员、随队官员等在亚运村、亚运分村和接待酒店餐厅用餐。
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是著名的旅游文化胜地,当亚运会邂逅“杭帮菜”,运动员村的餐厅菜单纳入了“杭帮菜”的经典菜品和浙菜“味美浙江、百县千碗”菜品,从村内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宋嫂鱼羹、红烧排骨、糖醋虾仁等菜肴很受运动员们喜爱。
医疗保障:以运动员的生命健康为第一要素
杭州亚运会为参赛运动员建立了完整的医疗救治体系,包括各场馆的医务室、医疗点、亚运村综合门诊部、定点医院和完备的急救网络。医疗卫生领域以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健康为第一要素,推出了诸多贴心且暖心的举措。
杭州亚运会共设置医务室133个、竞赛场地医疗点127个,配置了129辆救护车,在淳安赛区、桐庐马术场地和象山亚帆中心各设置了1架医疗直升机,提供直升机医疗应急救援服务。同时,选拔出来的1884名外语能力突出的医生、护士,为所有运动员提供完善的医疗、急救及转诊服务。
其中,定点医院的设置是此次亚运会医疗服务的一大亮点。本次亚运会中遴选了40家医院作为定点医院,为整个赛事提供医疗服务。同时,在不影响日常患者正常就诊的情况下,为缩短运动员就诊时间,大幅度提高就医效率,设置了相对独立的亚运诊疗区域。
参与医疗保障人员的英语水平能满足日常诊疗和急诊急救的需求。在接诊过程中,如果遇到非英语母语的运动员,医疗服务主任会立即协调场馆语言服务主管调配相应的小语种志愿者进行实时翻译,实现无障碍沟通。
(本报通讯员 杨亦淇 本报记者 张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