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专版

杭州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

以一流营商环境涵养“天堂硅谷”

  很多城市都揣着一个“国际梦”,杭州亦是如此。

  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活力迸发的新天堂。类硅谷生态的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构筑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新天堂。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盛大开幕之际,“国际滨”又将向世界展现怎样的“天堂之姿”?

  拥有超10万经营主体的“国际滨”,处处涌动着创新浪潮。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发明专利授权量3983件,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3.1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655件,是浙江平均水平的13倍。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和标准服务成效的体现。“我们正在以增值化改革为牵引,推动知识产权和标准服务从‘一件事’拓展到‘一类事’,从单一环节扩展到全链条,构建全流程立体化的知识产权和标准服务格局。”杭州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

  从先行先试到全域推广

  闯出标识度

  前不久,国务院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其中,有两项经验来自高新区(滨江),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创新、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改革。从一隅走向全国,“滨江经验”先行在何处?

  中小型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它们往往由于缺少实物资产而无法进行质押,如何助力企业挺过研发周期?

  高新区(滨江)的破题之举是,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其路径为,让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获得授信。在2021年9月,这一模式迎来扩容,基于区块链技术,高新区(滨江)发出全国首张数据知识产权公共存证证书,海量数据得以变现。

  杭州紫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已连续两年通过数据质押获得授信。去年初,杭州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在走访企业时发现,彼时的紫来测控,急需可流动资金购入原材料,否则研发将难以为继。高新区(滨江)迅速为企业对接银行以及担保公司,使其获得200万元授信。

  “从申报到贷款批下来,也就花了两周时间,这笔钱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做技术。”杭州紫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闫树军说。

  行至阡陌路与丹枫路交叉口,一座以“知识产权”命名的大厦映入眼帘。它是浙江省首家综合性知识产权发展及服务出口的综合性平台,也是高新区(滨江)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改革成果的集中展示。

  知识产权大厦集聚了专利代办处、知识产权法庭等各级各类服务机构52家,服务范围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全领域,为企业提供全门类、全链条、一站式的知识产权服务。原本需要去北京办理的知识产权业务,如今企业就近就能办理。在知识产权事项“最多跑一地”的基础上,高新区(滨江)还搭建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受理、质押、转让等76个高频事项,实现“指尖办”,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审查周期从3年缩短到3个月。

  在规则、管理、标准上加快与国际一流衔接,源源不断的首创性成果不断在高新区(滨江)诞生。

  ——2月,全国首个在区县级开设的CCC免办审批通道在滨江开出,下证时间从原先的3个月压缩至7个工作日。

  ——6月,总计达20亿元的杭州滨江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和滨江首席质量官联盟专项授信资金设立,企业可凭借“高质量”获得授信。

  ——7月,杭州高新金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杭州高新区(滨江)数据知识产权定向资产支持票据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簿记,四维生态、紫光通信等12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信托贷款融资1.02亿元,这也是全国首单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产品……

  “国际滨”这块“试验田”上结出的硕果,因其可复制性、可推广性,正在逐渐向全省、全国辐射。

  从“一件事”升格到“一类事”

  跑出增值力

  当前有一个共识: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浙江更是在一开年就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列入“一号改革工程”,强调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全区营商环境提升大会上,“国际滨”也提出了自己的进阶目标:推动营商环境迈向世界领先。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服务改革为牵引,营商环境迈向世界一流的“滨江样本”逐渐清晰。

  所谓增值化服务,不仅仅停留在减环节、简材料、提效率的层面,还要寻求更深层次的突破——梳理出知识产权“一类事”和标准“一类事”,成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陪跑者,实现从“减负”到“赋能”的提档升级。

  从线下拓展至线上,知识产权和标准增值化服务“泛在可及”。

  点进企业e服务平台“上马石”,找到“需求直达”模块,企业自填关键词,相关政策和信息就能实现个性化推送,以前是“人找政策”,如今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转变为“政策找人”,企业享受政策奖补、要素倾斜等更加便捷。

  不少企业在商标检索、申请、管理、保护过程中遇到过“梗阻”,在高新区(滨江)的云上品牌指导站,企业可全天候进行AI商标注册成功率评估,改变以往完全依靠商标代理机构评估的现状。

  全新升级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实时掌握国际科创前沿、规避侵权风险,相当于为每个企业配置了一位具备3至5年从业经验的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官,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产权资产的成本大大降低。

  今年8月,高新区(滨江)还发布了2023—2025年度“IP数智领航”行动,目标是建立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细分领域专利池,力争到2025年,深度链接服务物联网企业达千家,培育高价值专利数量过千件。

  按照初创期、发展期、上市准备期三个阶段,高新区(滨江)为企业准备了知识产权梯度培育服务,由专家组成员“一对一”上门辅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目前已成功助力3家企业上市。

  对应智能物联、智能制造、数字健康三大区内主导产业生态,高新区(滨江)绘制出8份创新图谱,开展数字安防、物联网、生命大健康等10余项产业导航,还有红外热成像、智能视频、智能家居等26项专利微导航,为企业分析全球发展定位,助力企业攀登全球技术科研“制高点”。

  知识产权和标准增值化服务带来的叠加效应凸显:在最新出炉的第一届浙江省知识产权奖获奖名单中,高新区(滨江)获得专利奖、商标奖、版权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奖四个门类共19项荣誉,企业获奖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从“冲浪者”转变为“造浪者”

  彰显开放力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和杭州数字自贸区建设的主力军,开放始终是高新区(滨江)发展的鲜明底色。要想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弯道超车,建设更高能级的“国际滨”,也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对标国际标准,探索更加包容开放的生态。

  置身更大的格局来审视,中国已经从早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全球化的应用更加倚重,迫切需要以知识产权领域的制度变革为抓手,让滨江企业、滨江产业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在企业“出海”过程中,输出行业标准经常被视为最高追求。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已经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它们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为国际标准输送“滨江方案”。

  比如前段时间,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共同研发的3项科技和管理创新成果先后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批准为国际标准,这些标准均填补了各自领域的空白,让国际规则多了中国声量。

  成立不过三十余年的滨江,已然从全球规则的学习者、参与者逐渐换位为制定者、贡献者。截至2023年8月,高新区(滨江)累计培育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23家,制订国际标准48项、国家标准344项、行业标准341项,数量均领跑全省。

  企业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得标准者得天下”。一组数据可以印证,高新区(滨江)已指导区内某企业将其200余件专利纳入最新的视频编解码国际标准中,每年可为我国相关企业减少专利使用费支出超10亿元。

  近年来,企业“出海”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高新区(滨江)积极推进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集成改革,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维护海外权益,包括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专利预警分析、专利导航等提供费用支持等。

  开放的知识产权生态造就不竭的创新力,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30件,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24.27%。

  当前,以知识产权和标准增值化服务改革为牵引,高新区(滨江)正在成为接轨国际的前沿窗口,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国际滨”呼之欲出。

  (本版图片由杭州高新区(滨江)市场监管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3 以一流营商环境涵养“天堂硅谷” 2023-09-22 浙江日报2023-09-2200008;浙江日报2023-09-2200010 2 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