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探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桐乡以德治助推基层治理——

善行,让城市更温暖

  有媒体评选出“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其中有一条备受瞩目: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在浙江省桐乡市,这个问题如今有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回答——因为“讲道德”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生活得更加幸福。

  近年来,作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实践的发源地,桐乡较早地把“德治教化”作为培育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推出了一系列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举措。

  一颗颗道德的种子,在桐乡人心中生根发芽。一件件发自内心的善行,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

  激发基层活力:让有德者有所得

  作为“三治融合”的发源地,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越丰村,记载着当地推动“三治融合”的十年发展之路。

  2013年,伴随着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开通,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繁重的征地拆迁任务,以及许多新居民的涌入,越丰村社会矛盾骤然凸显。

  “居民中有的人拆迁了,有的人没拆迁;有的人同意拆迁得早,拆迁补偿比别人拿得多……”时任越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春雷回忆,复杂的情况,让村民议论纷纷。

  为了获得居民的认可,桐乡渐渐形成了以“一约两会三团”为重点的“三治融合”创新载体。“一约”即村规民约(社会公约),“两会”即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三团”即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

  “组建‘一约两会三团’,目的就是进一步扩大群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实现群众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自己参与干;干得怎么样,自己参与评判。”沈春雷说,村民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怨气自然就少了。

  在整个过程当中,道德评判团发挥的作用,在于让群众自己来评判不良现象。道德评判团成员沈菊芬说,以前越丰村的村民都爱在房前屋后种点菜,搭个棚子堆放杂物,搬进社区新房后仍习惯性地到公共绿地里种菜。

  于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组成的道德评判团出手了。他们不仅一家家做工作,还开会邀请全体村民一起来评判,引导形成不在公共绿地种菜的共识。“久而久之,村民自己也感到拉不下面子,就不好意思侵占绿地种菜了。”沈菊芬说。

  除了评判,道德评判团还会把村民的行为按照村规民约细化量化,进行积分考评管理,把对有德者的定性评价转化为量化赋分。积极参与村级事务、集体活动、志愿服务,维持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洁……好口碑、好家风、好品质,都能转化为积分。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不仅做好事有积分,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等也会有积分奖励。”河山镇堰头村村民钟生娥告诉记者,积分不仅可以用来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还能用来申请贷款。

  在桐乡,道德评议的结果是授信的重要依据。桐乡市农商银行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方毅介绍,他们推出了“三治信农贷”金融产品,可以做到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只要通过村级党组织,道德评判团对农户的信用状况、道德行为进行评判,我们就对农户放款。”他说,截至目前,桐乡全市已授信农户12.47万户,授信总额316.56亿元。

  让“无形之德”转化为“有形之得”,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德行善举让基层更具活力。

  涵养城市气质:人人争做正能量发光体

  2022年7月19日,桐乡市民沈东、陆晓婷不顾危险,徒手接住从六楼坠楼的女童。他们的事迹经短视频网站发酵后,迅速引起全网热议。

  面对全社会的关注,两位年轻人却有些困惑:“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好像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所做的一切。”但很快,他们就懂了,陆晓婷告诉记者:“这是社会让我们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和友爱。”

  城市之美,美在“颜值”,更在“气质”。城市的文明水平,蕴含在人文精神的凝练升华中。在桐乡,像沈东、陆晓婷这样的“最美”人物层出不穷。截至目前,桐乡已产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13人,省级道德模范3人,各级道德模范、“好人”512人……他们在全社会树起一个个标杆、一面面旗帜,逐渐形成“人人争做正能量发光体”的群体共识。

  行走在桐乡街头,头戴小红帽、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据介绍,目前桐乡组建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慈善义工等志愿者队伍1200余支,在“志愿浙江”平台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24万,注册志愿者比例达23.1%,每万人常住人口活跃志愿者率达15.3%。

  崇德向善、以文化人。石门镇墅丰村是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故乡。如今,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丰子恺的漫画元素,既有子恺画校、青少年实训基地等众创空间,更有“正直为人、认真做事、宽厚待人”等“子恺家训”的宣传语。

  除了丰子恺,桐乡文化名人茅盾、钱君匋,红色名人沈泽民、张琴秋等人的故事和品德在当地也家喻户晓。通过深挖传统文化富矿,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特质,以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德文化植入,形成持久渗透、浸润教化,正是“道德教化”之于一座城市的生动体现。

  “桐乡深袭‘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崇德重教的江南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文化名人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大力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凝聚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桐乡市文明办副主任高东伟表示。

  强化制度约束:养成公民道德信仰

  桐乡梧桐街道东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家特殊的咖啡厅,名叫梧与桐共富咖啡吧。店里线下每卖出1杯咖啡,就会向社区的专项基金账户捐赠1元钱;每个月咖啡厅的营业额,也会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注入“基金”。

  “这些资金会被用到崇学助学、敬老祝寿、拥军优属、扶危救困及公益服务购买等各个方面。”东兴社区党委书记吕嘉介绍,他们希望在鼓励社区居民投身慈善的同时,通过构建机制,将道德建设落地、落实、落细。

  桐乡的一些乡村还存在着婚礼大操大办的现象。豪华宴席、天价彩礼的沉重负担让不少年轻人“结不起婚”。

  在洲泉镇,就有一个为推动移风易俗设立的爱心“基金”。很多居民在简办婚礼后,都会把省下的部分资金注入这个专项账户,继续支持家乡建设。

  “这样既有面子又有意义。”今年5月,新婚夫妇朱佳辉和蔡彦琳主动缩减婚礼规格后,就把省下的8000元捐到账户里,村里用这笔钱给乡间小路购置了5盏路灯。伴随着路灯渐次亮起的,是村民们的认同:“这对年轻人为大家树立了好榜样。”

  道德新风吹拂,越来越多的桐乡年轻人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参与者。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桐乡70.3%的办酒农户选择节俭办酒,农村宴席的平均食材价格下降约40%,节省费用5700余万元。

  一城文明风,满城皆新景。在濮院羊毛衫市场,抬眼可见诚信经营红黑榜、诚信经营承诺书等,“知信、守信、用信、增信”的氛围十分浓厚。“我们把信用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审批审核、贷款融资、资金扶持、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守信的企业提供政策倾斜。”濮院镇党委委员魏衍方介绍,通过一系列引导,企业诚信经营的意识越来越强,市场产品也更加受到客户欢迎。

  不只是企业,道德规范已广泛融入组织规章、行业守则、职业规范各个方面,拓展至企业、商圈、专业市场、社会组织等,通过建章立制,为公民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具有刚性约束力和常态化保证的制度体系。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善行,让城市更温暖 2023-09-14 26209270 2 2023年09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