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山区县中的逆袭
——丽水育才高级中学的“因材施教”试验
本报记者 陈宁 林晓晖
开学伊始,位于遂昌县的丽水育才高级中学(下称丽水育才高中)高三(1)班教室门外,贴上了新一届高三学生的目标卡,这些十七八岁孩子心仪的大学,不少都是“清北复浙交”等名校。
在一所山区县中,这并非不切实际——刚刚过去的2023年高考,这所民办高中取得了本科上线率100%、特控线上线率80%的成绩;170多位毕业生中,2人被北大录取,9人被浙大录取,学校实现了“清北三连响”。
在人口不足20万的遂昌,这所创办5年的民办高中是怎么做到的?
近日,记者蹲点丽水育才高中,发现这所年轻的高中像一块崭新的“试验田”,引入了不少改革活水;同时,它又像一根敏锐的“探针”,深切感知到人才不足、资源稀缺等山区县教育的难点。
中间的“大多数”,如何因材施教
不少了解县中特点的人,会把目光停留在丽水育才高中100%的本科升学率上。
“难,的确很难。”在校长张万琼看来,一个绕不开的现实是,县城高中不乏尖子生,但“两头尖”的问题一直存在。十多年前,在遂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丽水育才初中部创立,给丽水育才高中输送了稳定的生源。“处于中间段孩子仍然是绝大多数。当城里高中想方设法培养更多顶尖学霸时,我们不能落下这些‘大多数’。”她说。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李尔康向记者展示了两张图。一张叫“雷达图”,综合分析学生成绩、找到偏科科目;另一张是大数据,主张不以单次考试论成败,通过多组考试数据找出每位学生的目标定位。
基于精准分析,去年11月,学校数学老师开始了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三一堂数学课上,记者看到,40多名学生分为“A+层”和“A层”两个小班,分别对应数学成绩较好和相对薄弱的学生,两位老师分别授课,授课的内容、节奏并不完全相同。
为了这场教学试验,张万琼承受了各方压力。老师不理解:本就捉襟见肘的师资,还要“挤”出另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托举”中游孩子,值得吗?家长疑惑重重:把一个班的孩子区别对待,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吗?最后,她还是“硬着头皮”拍了板。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更合适的赛道。去年数学老师熊泽锋带教的高三A层班里,原本只有一个同学过“及格线”,到真正高考时,全班平均分达到110分。
由此,在城市学校工作多年、首次“接棒”县城高中的张万琼,了解了中间“大多数”学生的困境——问不出、不敢问,甚至没机会问;数理化课堂上,尖子生听得不过瘾,成绩弱的学生却跟不上;对未来,他们更关注自己跟不跟得上、能不能通过高考找到出路。
出路,是山区县中极受关注的词。
高三毕业生戴乐儿,刚刚收到浙江警察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高中初期,他的成绩并不算好,听说他想当警察的目标后,学校让他加入了“包保计划”:主课老师一对一负责辅导专业课,体育老师针对进校的体测项目对他进行加时训练,最后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记者在丽水育才高中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每天晚自习,几乎所有专业课老师都会坐在办公室里,预留一小时的答疑时间,方便每位学生提问;高一年级,数学往往是难关,学校专设跟班老师,不承担班级教学工作,专攻学生短板;40分钟的历史课,老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上课15分钟,剩下25分钟自由时间,供学生思考、复盘、交流等。
有着3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唐巍认为,高考,让山区县孩子有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所谓“出路”,意味着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教育珍贵而朴素的根本。
这让我们想起因材施教——源于孔子的经典育人理念。“材,是指尖子生、学霸;也指普通学生、‘待优生’。”张万琼说。记者采访中,没有在老师的说法里,听到“差生”这样的词。
山区县中提素质教育,现实吗
近年来,“小镇做题家”引发热议,从县中走出来的大学生被定义为受困于“高考工厂”“应试教育”的“书呆子”,缺少综合素质。
在学校常务副校长应振根看来,这个评价不算客观,但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县中的难题。21年前,从遂昌中学毕业的他,是丽水市理科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录取,直至博士毕业。
被问及与全国各地的佼佼者在一起学习的感受,应振根直言不讳:眼界、学习方法、习惯都有落差。这也是为什么育才在课业争分夺秒的高中阶段,依然想方设法“挤”时间,给孩子们长见识、拓眼界。
蹲点采访的第一天,记者就碰上了刚刚结束12.3公里拉练的新生毅行队伍,他们红扑扑的脸上流着汗,看到老师大方鞠躬、大声问好,从精气神看,完全打破了人们对山区县孩子的“常规印象”。
类似的活动,在这所学校并不罕见。比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草坪诗会、辩论赛、英文课本剧表演;“赛道人生”活动设置突发情况和真实情境,训练学生协作解决难题;一系列生存体验课程让学生提前体验找工作、感悟父母的艰辛……
高三新生蒋策和黄晨熙回顾了暑假刚刚结束的北京大学暑期夏令营活动。大方、从容、自信是记者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他们说,这种自信也是学校给予的。三年前,丽水育才中学走出了第一位北大学生,学弟学妹们意识到,“清北”并非遥不可及。
高中提倡素质教育不算新鲜事,而对一所山区县中,要冲破的藩篱不少。
“县中很容易给自己一个‘差不多就行了’的定位。就像走进一个舒适区,做好该做能做的事,别多想,何谈改革。”学校校长助理潘宏峰有过多年山区县中管理经验,在她看来,这些活动不见得能提升考试分数,但能帮助个体成长。尤其是来自省城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不断注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县中到了摆脱‘埋头苦读、机械刷题’的时候了。”潘宏峰说。
百年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即便今天我们所说的“五育”内涵有所不同,提倡的也依然是素质教育。
采访中,多位老师不约而同表达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矛盾”的观点,这也是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不过他们也有顾虑,县城中学的行为惯性深深嵌套于县城的生态,走出舒适区并不容易。
在山区县,绵延不断的山,形成了物理和精神意义上的阻隔,教育人才、资源的困境依然存在。但理念的创新就像一条突围之路,孩子们一旦走向更为丰富的人生,就有可能打破狭窄的想象。
山区县师资匮乏,有解吗
来到遂昌,张万琼才真正理解,山区县中招一个老师有多难。
今年3月,她带队前往外地参加招聘会,“听说来浙江,我们谈成了十几个知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最后知道是遂昌,一个都不愿意来。”直到暑假尾声,学校才招齐新老师,她苦笑:“近乎崩溃。”
在丽水育才高中,师资依然是一道“坎”——这也是所有山区县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多年前,山区县中深陷不良循环:待遇不高、任务繁重、职业天花板较低等原因,使一些教师流向发达地区的中学,导致许多家庭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往外地;师资、生源的流失,又直接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连本地有的老百姓都片面认为:“留在县中的,都是差生。”
在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相关政策出台后,生源外流的情况得以缓解。
招齐了老师,丽水育才高中还不“解渴”,他们更想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行走在教学楼内,几个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教室的后门不允许关闭,任何一位没有课的老师,乃至学生家长,都可以随便“推门听课”。张万琼给自己定了一学期至少听课60节的目标,老师们从最开始的紧张,到适应,整体课堂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每天,校领导会找时间在教室外“巡课”,随时关注课堂氛围,了解老师和学生们的真实状态;老师们给学生布置作业前,都要自己先做题、答模拟试卷,从中选出“好题”再分层次布置;学校也注重师德师风的养成,从来没有去做家教的老师。
“不允许‘躺平’,对教师管理提倡宁缺毋滥。”历史老师彭乐飞坦言,教学改革的确让他压力不小,但是一刻都不放松的劲头有着强烈推动感。
在硬件上,丽水育才高中尝试更多留住教师的办法。校园里有一栋教师公寓,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生活上的事,学校都包了,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在教室里陪伴学生。”老师能真切地感受到学校的诚意。
而学校的考虑则更远。李尔康还是有点担心,在没有编制的民办高中,要招到本地师资依然很难。非本地教师的流动性太大,一些成熟的老师还是面临被“挖”的可能……这些肯定会影响师资的稳定和质量。
几年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
记者之所以蹲点丽水育才高中,不仅因为它在一个山区县取得的成效,更因为这个样本代表了山区县中努力奋起的决心。“在这里,我们切实看到县城教学气候的改变,也看到许多待解的难题。”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郜晏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