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自然资源

三生空间 华彩蝶变

临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赋能生产生活生态

  “吴越名城”是这片土地最深的历史印记。

  杭州市临安区位于浙江西北部,如今,这座生机盎然的千年古城,正以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为目标,在3118.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擘画新愿景,绘就新蓝图。

  实干笃行,奋楫争先。日前,临安区再获2022年度土地综合整治省级精品工程,这也是自2020年以来该区连续第三年获此奖项。2018年来,临安区共在15个镇(街道)、178个行政村实施了17个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023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下称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至2023年6月,临安实施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项目18个、面积24840亩,耕地碎片化率由70%下降至65%;垦造耕地10442亩,其中水田9166亩;建设用地复垦4346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900亩。以规划为引领,定空间、优空间、落空间,原有的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经过整合或集聚、更新或改造、腾挪或置换,带来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迭变,当地正走出一条具有临安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新路子。

  空间更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宋代的於潜,一部表现男耕女织的《耕织图》承载千年农桑。而今,於潜镇光明村再现千亩田畈,眼下水稻生长恰逢抽穗期,正是一片绿意盎然。

  田间机耕路平坦,阡陌纵横,生态渠沟流水泊泊。谁能想到,眼前开阔的田畈几年前还是一片雷竹林,如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恢复了耕地功能,种上了水稻,还打造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村里抓住土地综合整治这一契机,在几年间将雷竹林改造为水田,高标准完成75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流转1000亩耕地,建设光明农场示范点,实行规模化、机械化、数智化水稻种植,平均亩产从800斤提升至1500斤。”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潮滨说。

  千亩田畈的空间更新,吸引了人才、资本和项目。据介绍,光明农场成功招引亚太中商(浙江)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经营主体,创收超1000万元;招引落地项目13个,吸引137名青年农创客回乡创业,带动农户增收820万元。

  “光明农场新建设耕园、彩色水稻等7个景观节点,不同季节的油菜花、稻田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今年,农场内又铺设了观光小火车轨道,供游客乘坐畅游。”周潮滨说。

  土地流转后,光明村有几十个村民为经营主体打工,田间巧遇巡田的村民徐松根,“今年70多岁了,过去卖竹笋,每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老徐说,自从自家的竹林地流转后,他成为亚太中商的田间管理员,时常骑着电动三轮车巡查这片750亩的稻田,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今年1至8月,老徐已做了约180天工时,有2.8万多元收入,收益不比经营竹林少。

  据统计,光明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共带动农产品销售1450万元、旅游收入120万元,集体收入达到375万元,是2016年以前集体经济收入的102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232元,是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6倍。

  空间集聚:提高耕地产出效益

  农田间,一群鸭子正在欢快游走。“这是竹林回归稻田后,实施的稻鸭综合种养模式。”周潮滨介绍,光明农场建设了杭州市首个设施稻渔生态综合种养基地,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亩均增产3000元以上。随着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整治的推进,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大效益,是临安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在破解这一难题。

  龙岗镇汤家湾村,有一片面积达1500余亩的农田,该地被称为“娘娘畈”。在龙岗,围绕耕地保护、农民增收、产业延伸等,着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非粮化”整治,让小田变成大田,粮田成为良田。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后,2021年,杭州咏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化流转龙岗镇汤家湾村、林坑村等村耕地3000余亩,当年就完成油菜、小麦种植,至今完成水稻销售720万斤,油菜籽、小麦销售240万斤以上。2022年,“娘娘畈”水稻平均亩产1300斤以上,最高亩产1600多斤。

  步入“娘娘畈”,田里蛙声阵阵,走近一看,田埂上布满了青蛙。2023年,咏禾农业在“娘娘畈”实施稻蛙共生种养模式,亩均投放蛙苗12000尾,成活率控制在85%以上。“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亩产水稻1000斤,亩产商品蛙1000斤,亩均产值20000元,亩均收益4000元。”该公司负责人表示。

  空间置换:美丽家园焕新生活

  龙岗镇龙岗人家安置小区,一幢幢住宅高楼鳞次栉比、环境整洁,小区的居民大都来自龙岗、岛石两镇的受灾村民。

  2019年8月10日,强台风“利奇马”袭来,局地强降雨导致临安西部山区遭受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龙岗、岛石两镇40个行政村受灾最为严重,出现大面积断电、断路、断通信……

  洪灾过后,临安围绕地质灾害治理、安置地建设和土地整治工程,启动灾后重建工作。经地质专家数轮地质灾害排查,累计鉴定农房近千幢,共有900余户民居实施避险搬迁。为尊重灾民意愿,安排了“就近安置、零星安置和集中安置”三类安置方式,帮助灾民重建新家园。“小区涉及龙岗镇安置户13个村236户,共选房432套;涉及岛石镇安置户11个村341户,共选房483套。”龙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龙岗镇东塔村后山自然村涉及避让搬迁户64户,临安分局组织对该自然村45亩建设用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入450余万元,复垦后山45亩建设用地,验收水田面积24亩、旱地面积12亩,农村道路1000余米,沟渠800余米,灌溉蓄水池5个。2022年,后山项目完成复垦地块农田肥力提升,当年水稻总产12000斤、玉米8000斤。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为东塔村解决就业岗位50个,村集体收入增加10万元。

  受灾村民虽迁入新家园,避免了地质灾害威胁,但念念不忘老家的山核桃树。今年9月8日(白露)为临安区开采山核桃的统一时间。开采前几天,后山自然村的村民陆续回村,进行山核桃树除草、拦网等开采准备工作。“我家在‘龙岗人家’有两套安置房,小区环境和位置都挺好的,家里的山核桃树也不舍得丢,村里就为我们建造了生产性用房,每年打山核桃的时候就回到这里住上一阵子,收采山核桃。”当地搭建的生产性用房内,一名村民正准备劳作。

  空间腾挪:低效用地腾笼换鸟

  低效用地优化提升,是临安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

  2021年,临安提出产业强区战略,重塑临安经济的“骨骼”。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现状,这里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以产城融合型园区为目标,提升产业品质,加强工业用地保障,淘汰园区内原有低端传统制造业,引入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制造业产业化平台,撬动形成以产业新型智造、土地集约高效、空间品质优质的临安智造创新和产业生态为特色的产业园,促进高质量发展。

  “玲珑街道原传统工业园区,有一批低散乱企业,老厂房大多以一层为主,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亩产效益较低。”玲珑街道党工委委员郭金郑说。

  为腾出空间,推动“工业上楼”“凤凰入巢”,产业提质升级,焕发低效工业用地新活力,玲珑街道积极打造以电线电缆和复合装饰材料为核心产业、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园区。

  “腾笼换鸟”正在有序推进。据郭金郑介绍,玲珑街道九洲街两侧工业用地整体改造提升面积2830亩,分四个区块:首发区块310亩,工业用地“腾笼换鸟”区块300亩,新锦产业园区块面积270亩,远期小堰山、吴越街南侧等区块面积约1950亩。通过拆迁、提升改造,为重大项目落地留足空间,通过项目实施,区块容积率将由原来的0.7提升至2.5,预计可带来新增税收43843万元,新增就业人口15000人。

  此外,临安扩点成面强化生态建设。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治理农村河道20公里,山塘水库除险60座,完成256个项目“迎亚运”山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工程;创建省级风貌样板区2个,打造美丽林相2000亩,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30个,以18个镇(街道)为基础,通过串点成线、以线带面,让散落的临安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串户成带、连片成景”,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国土空间,“优”无止境。“接下来,我们将高质量编制与土地综合整治相衔接的乡村单元规划,加快推进后续项目、谋划新项目,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引擎,打造助推乡村共富的‘临安样板’。”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浙江日报 自然资源 00010 三生空间 华彩蝶变 2023-09-11 26184237 2 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