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人物

温州小学音乐教师陈晓雯

24年一首歌:给山乡孩子传递美育力量

  在距离温州乐清市区50公里的大荆山区,教音乐的陈晓雯老师是大荆镇第六小学226名学生心中最亲和的旋律。

  陈晓雯是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她说:“我的爷爷、爸爸、妈妈都是乡村老师。”作为全校唯一的音乐教师,她一直觉得,用音乐给山里的孩子打开另一个世界,这很美妙。

  从1999年在家乡大荆镇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到2015年主动申请调至更偏远的大荆镇第六小学支教,再到3年支教期满继续留守,陈晓雯经历了多次抉择,答案只有一个——坚守。

  在大荆六小的阶梯教室里,伴着轻快的乐曲声,60多名六年级学生正在台上载歌载舞,露出自在舒展的笑容。陈晓雯牵着他们的手,像母亲一般亲和。

  像这样的课,陈晓雯每星期至少要上16节,这也是孩子最为期盼的课程之一。

  “这里半数是留守儿童,我刚来时,好些孩子连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了,更不要提演奏乐器或者创作。”陈晓雯感慨道。

  于是,陈晓雯向校长申请,将学校的传统铃声换成自己剪辑的音乐铃声系统,午休、放学后也安排专门的时间播放音乐。“让学生每天在校有1小时以上的时间浸润在乐声中,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为了点燃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陈晓雯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打扫卫生、做菜等场景,并努力发现其中的节拍、韵律。陈晓雯还自费给每名学生都买了一支竖笛。

  氛围的力量很强大,学校现在每位学生至少会一件乐器,有的甚至能演奏好几件。孩子们还试着创作乐曲,班级经常开音乐会,自发编创集体舞……

  陈晓雯教音乐时的亲和,和她一次次选择时的坚定反差挺大。

  1999年毕业后,她成为大荆镇第一位音乐专职教师。这些年里,她有多次调入城里的机会,但都放弃了。她一路“逆行”,从镇里学校深入山区学校。

  “小时候看父母教书,晨光熹微他们就得出门,万家灯火他们才回来。”陈晓雯其实早就知道乡村教师的不易,也因此愈加读懂了坚守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她习惯了咬牙坚持。

  2009年,在帮助学生创排舞蹈作品时,陈晓雯不小心拉伤了左脚踝韧带,一次次的“放不下”,让她再三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现在我的左脚掌已经变形,一生要与矫正鞋为伴。”陈晓雯如今平静的讲述,让人备感心疼。

  和孩子们排练晚了,她一定要开车把路远的孩子送回家才放心。山区学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多个行政村,常常一送就是1个多小时,天黑透了才能回家。

  长大成人的学生,有10多位和陈晓雯一样,回乡成为乡村学校教师,有3位还成为陈晓雯的同事。“我受陈老师的影响很大,我要把她的‘接力棒’传下去。”大荆六小语文老师张梦妮说。

  陈晓雯还常常和另一批“学生”开展线上课堂——他们是60多名温州各地的优秀音乐教师,也是陈晓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一个人的光和热是有限的,传帮带才能走得更远更久。”通过每月一次的线下交流,以及上门蹲点培训、示范课演示等,陈晓雯不断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更多音乐教师。“更重要的是理念传递,要相信美育的力量。”陈晓雯说,这也是她格外看重的。

  “我经常把自己的教学视频发给陈老师,她总是会给出详尽建议,有时还会通过视频进行示范、讲解。”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的葛倩倩老师说。

  陈晓雯还把自己的送教下乡名师工作站,设在了山区泰顺县东溪乡中心小学。

  每次工作室活动,她都要凌晨3时半起床,从温州北端的大荆镇驱车至泰顺县,马不停蹄地听课、讲座与指导,下午5时再驱车回家。

  陈晓雯传递的能量,犹如种子般播撒开去。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学校的张晓静老师,不仅主动请缨支教泰顺县雅阳镇松垟中心小学,还在全校推广陶笛教学;乐清市建设路小学黄颖颖老师,支教乡村学校乐清市湖雾镇小学已经3年,每天开车100多公里,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跟随陈晓雯的脚步,她们都成了优秀的音乐老师。

  为助力乡村学校美育,陈晓雯在泰顺、平阳、龙港等8个地方的乡村学校,启动音乐玩创实验班200余个,“我想让人人会创作这一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在更多乡村学校实现。”陈晓雯说。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5 24年一首歌:给山乡孩子传递美育力量 2023-09-08 浙江日报2023-09-0800013 2 2023年09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