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丽水:畅通瓯江水系 润泽处州万物

  八百里瓯江川流不息,延绵的江水演化出蓬勃的生命力;1.8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滋润了丽水的土地与山川,构建起万物和谐的立体生态图卷。

  丽水,自古称作处州,瓯江是丽水的“母亲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农业灌溉、农村用水等需求,瓯江主干河道大量兴建大大小小的堰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流的畅通和水生生物洄游,导致生物多样性消退,29种瓯江鱼种包括花鳗鲡、鲻鱼等洄游性鱼类一度难觅踪迹。

  2021年,浙江省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工程,丽水将“水”的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作为治理重点,出台《水生态保护修复指南》《生态堰坝建设指引》,以“保”“拆”“改”“融”对瓯江境内堰坝进行修复,打通瓯江支干流综合生态廊道和水生物栖息繁衍廊道。

  瓯江生态得到恢复,河道里的鱼儿又回来了,还出现了瓯江小鳔鮈等鱼类新物种……瓯江两岸山明水秀,万物向新。

  保护古堰

  传承千年古法智慧

  一条瓯江,顺着山川、沿着村落,一路奔向东海。

  自古以来,丽水先民们择水而居、依水而筑,孕育并遗存了丰富的瓯江水文化,更是保留了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古堰坝,时至今日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丽水市现存古堰19座。一直以来,丽水高度重视古堰渠的普查工作,致力于保护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为首的古堰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水利工程营造技艺,定期对堰坝进行清淤维护,对固渠防洪的古树群进行病虫防治,让这些多用木头、竹子、石头等作为建筑材料的19座古堰,历经千百年依然坚守尽职,年复一年地上游集雨、拦水入渠,灌溉着碧湖平原、松古平原、壶镇平原等41万亩粮田。

  其中,保存最早的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2014年成功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以木头、竹子、石头等砌筑而成,堰坝低矮坡缓,依水而筑、因水而兴,上游松阴溪及龙泉溪主干道汇聚于此,千年来灌溉着碧湖平原万亩良田,滋养着处州人民。古老的堰坝和水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其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犹如毛细血管,纵贯了整个碧湖平原。

  堰旁的山脉起伏,如同一层层绿色的绒毯,藏堰于水的自然形态,让这里成为白鹭的乐园,碧波荡漾的江水悠然流淌,为这片土地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古堰所传承下来的技艺见证了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为当下堰坝改造与水系治理提供了经验。

  拆改结合

  畅通水系生态廊道

  在堰坝生态化改造上,丽水始终蹄疾步稳。

  为实现“百河千堰、万鱼畅游”的愿景,去年以来,丽水市对瓯江流域73条河道开展堰坝生态化改造,学习古法堰坝基于自然的理念,改造石块就地取材,削减堰坝坝高,在坝体两侧预留鱼类洄游通道,拆除部分过密且不生态的堰坝,保留河道内自然冲刷形成的滩涂、湿地,河道两岸种植本土植被,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原貌,畅通水生物栖息繁衍廊道,实现河湖库水系连通。

  遂昌县的上江堰坝就是一座典型的生态化改造堰坝。

  它原以混凝土材质建成,硬质化严重。去年,遂昌县对上江堰坝进行生态化改造,利用河道内天然的大块卵石作为坝身,综合采取改造堰坝断面形态、堰高降低0.5米、预留鱼道等措施,在兼顾灌溉、引水功能的基础上,为生物打通了洄游通道。

  河道下游岸坡以自然融合的方式恢复自然景观,种植水杨柳、芦苇等本土植被,尽可能保留河道内零星的小滩地,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也为来往水生动物、鸟类提供栖息地。现在,河岸边不乏白鹭、野鸭在此休息、觅食,为河道增添了勃勃生机。

  “堰坝生态化改造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河道两岸变美了,河里活跃的鱼虾也变多了,来栖息的鸟类也增多了。除此之外,堰坝的水也引入金岸村,实施了‘活水进村’工程,在村里设置了生态洗衣亭和生态沉淀池,让村民能便利用水,也有效保护了下游水体的生态环境。”金岸村党总支书记徐瑞华说。

  融合共生

  实现生态倍数效应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依托水系互联互通,以瓯江活水融合山、林、田、湖、湿地,打通堰坝“关卡”,一体化修复瓯江生境。

  从百山祖西南山巅的汩汩溪流开始,瓯江为国家公园多样性物种提供生命之源;经流丘陵梯田,种稻养鱼,生物净化维持水质;注入湿地公园,恢复河流—滩涂—沼泽—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奔向平原和城市,实现水与万物的和谐共生。

  水之汤汤,瓯江犹如处州大地上的血脉,为万物注入勃勃生机。

  丽水在活用水资源上探索水旅融合,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水资源向水经济转化,实现水生态修复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协调共进。

  走进仙都,瓯江的支流——好溪首先映入眼帘。

  近年来,缙云县高度重视好溪流域的整治工作,提出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总体目标,在修复过程中,坚持尊重自然,保持好溪河道原有弯曲形态,在裸露河岸种植芦苇等本地水岸植物,减少现代景观建筑,使自然景观与仙都景区、黄帝文化相融合,串联起了好溪沿线的山水胜景,实现倍数的生态效应。

  仙都因水而名,因水而美。连绵不绝的秀水青山、原始古朴的千年古居、悠久深厚的黄帝文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并成为丽水首个5A级景区,是“诗画浙江最美核心区”的典型代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今年“五一”期间,仙都景区累计接待游客9.4万,较2019年同期增长43%。

  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将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

  瓯江水秀岸绿,人水共处,一幅和谐优美的生态画卷正在秀山丽水中栩栩如生地铺陈开来。

  (图片由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丽水:畅通瓯江水系 润泽处州万物 2023-09-06 浙江日报2023-09-0600004;浙江日报2023-09-0600006;浙江日报2023-09-0600012 2 2023年09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