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前沿

东海青蟹
“移民”黄河滩

  你相信吗?盐碱地“长”出了海鲜。其实,这是一个青蟹“移民”的故事。

  火热的八月,河南省范县胡屯村,养殖户周根宁心情同样火热。盐碱地水塘里四五两重的青蟹张牙舞爪,只待秋风起,蟹肥膏黄收获时。

  青蟹“横行”盐碱地,这是来自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团队的科研成果。这个暑假,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团队奔走各地。几天前,他们走进新疆库车市,考察当地的养殖环境,青蟹将再一次跨越数千公里,在这里安家落户。前不久,1.2万只来自东海的青蟹苗投放在陕西省榆林市黑木头川与无定河交汇处的盐碱滩。

  如今,在河南、山东、宁夏、内蒙古等地,数千亩盐碱地水域已经成功“长”出海鲜。

  盐碱地为什么可以养青蟹?青蟹养殖会成为盐碱地治理的新思路吗?全国数亿亩盐碱地怎么实现有效利用?记者进行了探访。

  盐碱地里“长”螃蟹

  很多人听到盐碱地这个词,大概是因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文章。焦裕禄在兰考县治理盐碱地的故事,至今令人感怀。

  在兰考县和周边区域,对盐碱地治理和利用方式探索从未停止。现在有一项神奇方法正在进行——养海鲜。

  八月,范县骄阳似火。傍晚时分,周根宁照例巡塘,水塘水体洁净,芦苇飘荡。他投喂螺蛳,并捕捞几只青蟹细细观察,留意青蟹点滴变化,心里盘算着上市时间。

  看着网兜里张牙舞爪的青蟹,周根宁期待一场秋风的到来。届时,15亩水塘的青蟹可以捕捞上市。千里之外,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母昌考教授通过网络关注着青蟹生长情况。正是他所在的团队,把青蟹带到了范县。

  地处黄河故道的范县,不少区域的土地存在盐碱化现象。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老一辈人有句话:“出村往外瞧,一片白面瓢;神仙来种地,难拿二成苗。”

  “在黄河滩,水塘养出青蟹,以前做梦都不敢想。”今年是周根宁养殖青蟹的第4个年头,即将收获的青蟹色泽青亮、个头饱满、活力十足。

  养青蟹,是盐碱地利用的一桩好事。但是,对于养殖户而言,效益才是关键。周根宁和记者算了笔账:这块盐碱地以前种玉米和花生,一亩地最多收入千把块,不少土地撂荒;现在旱地改水塘养青蟹,每亩可以收获四五十斤青蟹,加上套养的对虾和鱼,利润至少能达到1.3万元。

  把海边的青蟹养在内陆的盐碱地,听上去仿佛是一个天方夜谭。这个脑洞大开的想法来自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团队的王欢博士。他的老家在河南新乡延津县,2018年春节在回老家的途中,王欢看到大片盐碱滩,萌生出大胆的想法,“盐碱地水塘,水质含有盐分,是不是可以养殖海产品?”

  就在当年,一场试验就这么拉开序幕。“青蟹能够适应盐度千分之十的水体,但在极度低盐的环境里,蟹苗会大量死亡。”从事海水生物低盐适应机制研究的王欢,决心攻克这一难题。

  第一次尝试,王欢和他的学生从宁波带着200多只蟹苗长途跋涉,投放在盐碱地水体。观察发现,在盐碱地投放的蟹苗,有极少量得以存活,说明部分生命力顽强的蟹苗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这带给团队希望,他们想弄明白里面的道理。

  实验室在宁波,基地在河南,两地因为青蟹而结缘。通过两年努力,他们筛选出了适应盐碱地水体的青蟹苗。

  “盐碱地里养海鲜”的消息从河南传开。新疆、宁夏、内蒙古、山东、陕西等地区的农业和科技部门向宁波大学发出技术邀请函。现在,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团队选育的青蟹,已经在全国数千亩盐碱地水域养殖。

  “海蟹安家黄河边 盐碱瘠土变良田”案例相继入选了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荣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内陆青蟹也能不输沿海的

  眼下,在盐碱地,青蟹已经成功“移民”,并且适应环境,几个月时间就能从硬币大小长到手掌大小。专家说,生长速度不输于沿海故乡。

  “只要有盐的地方,我们就能养活青蟹。”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团队带头人王春琳教授十分有信心。他解释,通过对青蟹苗的驯化,只要三天时间,就能让青蟹苗从高浓度盐分环境适应低浓度盐分环境,种苗成活率超过九成。

  宁波大学水产养殖团队探索通过梯度下降的方式,让青蟹苗逐渐适应低盐度的环境。“盐度下降快了,蟹苗批量死亡,只能一次次试验慢慢下降,在保证存活率的基础上找到适宜下降的幅度。”母昌考说。最终,他们完成了青蟹低盐适应机制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出青蟹适应低盐的机制。

  一方面模拟青蟹生存的适合环境,另一方面,他们寻找最能适应环境的青蟹种苗。“反复比较青蟹苗的细微差异,看看哪个更有活力。”王欢和他的学生比较了数万只青蟹苗,才找到了可以顽强生活在盐碱地的种苗。

  但是,从实验室到水塘,又是一条巨大的鸿沟。青蟹苗是否经得住自然环境的考验?

  一般而言,青蟹从幼苗到收获要经历十五次蜕壳,每一次蜕壳都是一次成长。在盐碱地水塘,王欢发现青蟹蜕壳困难,个头长不大。“养活了,却养不好,这让我们团队感到十分头疼。”

  问题到底在哪里?他们从分析水质开始找办法。研究发现,盐碱水和海水存在差异,河南的盐碱水缺少钾、钙、镁离子,而这些离子正是螃蟹蜕壳生长时所需的关键元素。

  实际上,每个区域的水质都存在差异,青蟹养殖还需要解决差异化环境问题。“在河南、宁夏、内蒙古、山东的盐碱地上试养了青蟹。我们发现不同的地方,金属离子含量不一样,生长的情况都不一样。”王欢说。

  反复试验后,他们得出结论:在盐碱地让青蟹茁壮成长,水体离子平衡是关键。在不破坏水质的基础上,他们根据水质情况“缺啥补啥”,将水质调整到最佳养殖状态。现在,在盐碱地养殖青蟹,全过程成活率和沿海地区不相上下。

  一系列技术难题逐一攻克,到了2020年,青蟹终于在盐碱地水域安家落户。在研发过程中,宁波大学的技术解决方案申请了两个专利。

  盐碱地水草茂盛指日可待

  盐碱地养青蟹,宁波大学提供了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攻克了“能不能存活、能不能养殖、能不能出效益”三大技术难题。

  王春琳表示,团队正在探索合理的混养技术,根据不同的生态习性,选择青蟹、南美白对虾、罗非鱼混养,有效保证养殖生产的稳定及农民的高收益。

  但是,很多人有疑问,盐碱地水域养出来的青蟹和沿海的青蟹,口感上有没有差异?

  记者先行品尝了一番,青蟹肉质洁白紧致,口味鲜甜。这样的青蟹,在当地市场卖到了上百元一斤。

  在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看来,内陆青蟹养殖成功不仅能让内地人更快更便宜地吃到青蟹,关键是能改善利用盐碱地,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盐碱地养殖青蟹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正在被更多人发现。张德智是宁夏盐池县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负责人,最近他引进了1万多只青蟹苗,准备在盐卤水里养殖青蟹。

  “宁夏戈壁沙滩上耕地盐碱化严重,盐碱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成为盐卤水,人畜不能饮用。这里的水经过调制,也可以养青蟹,盐碱地有效利用起来。”提起在戈壁滩上养青蟹,张德智信心满满。

  盐碱地虽然养起了青蟹,但这样的水域只占盐碱地总量的一小部分。利用好盐碱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据显示,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5亿亩可利用。唤醒这一庞大的“沉睡”土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题中之义。

  盐碱地怎么开发好利用好?不少地区正在选育优质的种质资源——像设计工业产品一样设计耐盐碱种子,并通过人工模拟环境加速繁育。在渤海之滨的山东北部,盐碱地展露新颜:棉花、藜麦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加速推广,耐盐碱牧草、马铃薯、苜蓿、对虾等特色优良品种加紧培育。

  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耐盐碱作物育种联合攻关组,已在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东北等不同盐碱区统一开展主要农作物在低、中、高度盐碱地上的耐盐碱鉴定筛选与评价,累计完成约4.5万份作物种质资源耐盐碱鉴定评价,筛选出耐盐碱资源0.26万份。

  在科研人员探索下,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呈现多样生机。或许在未来,盐碱地将水草茂盛,养殖海产还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食物资源。


浙江日报 前沿 00008 东海青蟹
“移民”黄河滩
2023-09-01 浙江日报2023-09-0100006 2 2023年09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