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打好“特”字牌
余姚:奔向希望的田野
陈 醉
“我的家乡美丽富饶好地方,工业强村庄,口袋鼓起来,文明立村庄,璀璨星光亮起来……”一首村歌《我的家乡小路下》,唱的是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的“工业村”——小路下村的富美生活。小村以“千万工程”触发环境、产业、人的全面变革,一步步走向省“善治示范村”、首批全国文明村。
余姚,浙东“工业强县”,无数个“小路下村”孕育出万千民营企业,也率先遇到了环境、治理等问题。余姚又是“五山二水三分田”,山区乡镇多,地域间发展不平衡相对明显,这些“成长之痛”如何破?
20年前,浙江启动的“千万工程”为余姚亮明了道路。近年来,余姚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等“一区两县”为目标,在四明大地上谋深做实“千万工程”,紧紧抓住绿色发展“特色牌”,实现全域化统筹、常态化治理、长效化发展。
如今,余姚用绿色绘出“千万工程”画卷上的动人色彩,催动无数村庄迸发巨大的实践力量与生命活力,奔向希望的田野!
一片绿色重塑乡村生活
黄昏时分,黄家埠镇杏山湖畔的休闲步道上,村民悠闲散步,余晖照着绿树成荫,照着湖水清清。
杏山村水系发达,大大小小有10多个湖泊,水域面积超800亩,但曾经这里湖水暗黑,水上时不时漂浮垃圾。2004年,小村搭上“千万工程”的“东风”,从污染源头着手,建立问题清单,落实整治措施,成立湖面垃圾打捞队,并陆续建成长2.6公里的健身步道、生态护岸等设施,使水与村焕然一新。
从一村,观全域。人居环境提升正是余姚实施“千万工程”的“先手棋”,20年来,该市以“城乡融合、全域美丽”为目标,久久为功,展开一系列“提颜值”工程,从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到村庄梳理式改造,再到“微改造、精提升”,持续升级,描绘天蓝、地净、水清的乡村底色。
“质变”非在一朝一夕,背后“一招一式”颇有讲究。
余姚一方面紧抓“顶层设计”,建立市镇两级美丽乡村建设“一把手”责任制高位协调项目实施,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的资金保障“美丽”建设等,尤其是在修编《余姚市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上,深挖资源、文化优势,规划“一村一品”的美丽蓝图,构建起以四明山区域整体建设为核心,联合泗门、梁弄两大中心镇,带动姚东河姆渡“茭美古渡”、姚西牟山“梦幻水乡”、姚北小曹娥“滨海明珠”三片区,集国省县主干道沿线景观带打造于一体的“一区、二带、三片、多线”全域“美颜图”。
另一方面,余姚创新村庄环境建管并重的美丽长效机制。比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余姚就创新引入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融资13.2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整市打包、建管并举,成为全国治理典型。
重塑,为了“向往的生活”。“千万工程”越往后越难,人居环境改善面临挖掘个性特色、服务均等、文化赋能等新要求。余姚坚持“内外兼修”,既用艺术赋能建设,也用建设拉动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城乡均衡化发展,加快把规则、机制、标准和新时代、新趋势、新要求对接起来。
如今,余姚已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公共图书分馆、行政村村落文化宫、自然村文化活动点、健身路径和农家书屋“六个”全覆盖,建成了“十分钟城乡文化体育活动圈”,人居环境从“变靓”走向了“提质”。
一片绿色生发“百变”业态
农田里种的番薯变成细腻爽滑的番薯粉丝,经过包装和品牌赋能后,从每公斤40元提高到80元。这是鹿亭乡中村村的番薯粉丝闯“市场”的故事。
数据可以窥见其中的“含金量”:2022年,中村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28万元,仅番薯粉丝一项,就帮助村民人均增收1400元以上。
伴随“千万工程”深化推进,余姚乡村全面提升市场化水平,让“绿色”生态禀赋兑现附加值,“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
近年来,余姚全面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培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接二连三”,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美丽乡村+”业态蓬勃发展。马渚镇瑶街弄村是万亩绿色稻米生产核心区,该村用活3000余亩水稻田,打造出农田周边的“四季花海”,搭建起“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全新产业链条。地处四明山腹地的大岚镇10余个村共有2万余亩茶园,当地高标准建茶叶基地,打造名优茶拓新市场,让“叶子”变成“票子”,全镇春茶常年平均产量超过200吨、产值接近3000万元……
产业兴旺的“加速器”是改革创新。余姚以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建设为抓手,有效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的“组合拳”,激活农村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资源,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闲置宅基地使用权等10大类农村产权“线上”交易,推动新产业“撑杆跳”。
在四明山区,横坎头、汪巷、甘宣等9个村庄联合成立了公司,资源互补、优势共享,吸引了更多游客,梁弄大糕、大岚茶叶、四明山土鸡等农副产品在家门口打开了销路。大隐镇与象山蟹钳港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乡村旅游委托运营管理服务项目,成立大隐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市场化乡村旅游运作新模式,目前已挖掘成型农旅线路10余条,新增合作型旅游团队10余个,接待游客年均增速在10%以上,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增速在15%以上……
如今,一片“绿色”正在余姚大地上生发出百变的富民业态。去年,余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65元,增长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2。
一把“小板凳”治出新气象
每个月的10日晚上,泗门镇谢家路村村民都会来到“小板凳”村民说事亭。在“村事大家说,干群心连心”的对联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一年前,村民陈光义在这里提出建设公共停车场的需求。如同种下一颗种子,如今,300平方米的荒地变身标准停车场对外运营,解决了停车难顽疾。
谢家路村这条“小板凳”连着政府和组织,也连着百姓,当地把村庄划为10个村民小组,把支部建在小组上,每位干部联系160户农户,以坐板凳家访的形式,确保户户有党员联系,急难问题及时解决。
“千万工程”二十年,是村庄迭代升级、重塑乡村治理机制的二十年。余姚以“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推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建设,发挥村级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深化“小板凳”“联六包六”等工作方法,动员干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美丽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识,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余姚,“治理”二字有着多种因地制宜的解法。西街村把解决“关键小事”作为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2019年试点创设“民情诊所”,筛选聘请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为“民情医生”,法律、文化、科技等各界专业人士为“兼职民情医生”,形成“六诊”工作法,直面群众急难、心系百姓期盼,因此获评全国文明村。
邵家丘村首批“道德银行”,给德行发放“绿卡”,可贷款,受礼遇,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道德力量。目前,“道德银行”已经覆盖余姚21个乡镇(街道)、261个建制村(社区),授信金额达到197.17亿元。
而走进谢家路村“综合智慧室”,墙上的大显示屏播放着村庄各个角度的实时画面,平安村居系统遍布村庄的公共区域和村民授权的庭院。去年冬天,一位独居老人摔倒在自家庭院,村里的“综合智慧室”立刻收到报警,不到3分钟,巡逻车就抵达现场。类似的智治“基础细胞”是余姚写好治理效能提升下半篇文章的关键,运用数字技术增强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有效性,满足村民精细化服务需求。
乡土味的人居环境,加上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和公共服务,理想的余姚未来乡村正缓缓走来!
手记
重塑,为了“向往的生活”
浙江的“未来乡村”到底长啥样?
一千个村庄有一千个答案,但路径不约而同——以“千万工程”深刻重塑乡村的“外壳”和“内核”。
重塑,聚焦乡村“成长烦恼”,这在先行先试的“全国百强县”余姚得到了最大的“呼应”。
彼时的余姚,经济多年高歌猛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发展的后遗症,尤其是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当时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现实问题之一,亟须改变。“千万工程”为余姚打开了解决成长问题的“总开关”,从环境变革触发生态变革,催发产业变革,激发文化和社会变革,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村重塑、城乡重构的社会革命,一步步走向人们“向往的生活”。
(本版图片由余姚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