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专版

文章导航

塑造“外在美” 激活“发展美” 提升“内在美”

慈溪 “三美”齐绘新乡村

  喝一杯村咖,品一餐梅宴。夏日,宁波慈溪市匡堰镇楝树下艺术村落游人如织。通过盘活闲置民房、废旧厂房等要素资源,名不见经传的浙东小村成了人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运笔“千万工程”,二十载接续描绘乡村现代化新图景。

  本世纪初,作为浙江县域“老大哥”的慈溪遭遇发展瓶颈。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为当地带来富足与名气的同时,也为城乡环境带来了整体性压力,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显露出诸多短板。

  从单项突破到整体发展到城乡一体,从“千村一面”到“各美其美”再到围绕“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的未来乡村。作为山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平原经济强县,在保持民营经济特色活力的前提下,慈溪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推动乡村系统变革,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凝聚合力、统一推进 全方位塑造“外在美”

  遥望田畴如画、沃野锦绣,脚下小桥流水、瓷韵悠然。漫步慈溪乡间,总会有既现代又浪漫的独特感官体验。

  作为浙江经济发展先行区,慈溪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格外注重“统一”二字。统一,是城与乡的统一,是规划与建设的统一,更是基础性工程与个性化方案的统一。

  凝聚合力,统一推进。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慈溪每隔若干年便推出一项有鲜明慈溪特色的乡村改造提升工程,聚焦重点任务,解决共性问题。

  2003年开始实施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70个试点村先行先试,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2009年起推动农房两改,集中解决农村建房难、建房乱问题;2011年以后,又相继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由点及面,全面提升县域村庄整治建设水平,改变城乡风貌。

  “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施工。”慈溪将乡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休闲旅游规划等体系充分融合,集聚优势资源,连网成片、扩大规模。“十二五”以来,慈溪每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资金都在1亿元以上。2018年,慈溪创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2022年又创成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连续5年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

  久久为功,醇美乡村展露新颜。翠屏山北侧,全长33公里、曾备受小型块状经济转型发展之痛的沿山精品线通过分阶段开发改造,实现了生态环境和村庄风貌根本性重塑。依托青瓷文化、红色文化、古村文化,沿线六镇十八村纷纷掘金“美丽经济”。徐福、双湖、岗墩等靓村打响知名度,方家河头村年接待游客人次更是超过了80万。

  发力统筹发展,慈溪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持续向农村延伸,农村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高。作为浙江唯一的全国农村医疗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地区,慈溪形成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慈溪模式”。慈溪还实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村(社区)全覆盖,3万余名老人享受助餐等20余项服务,数量全省领先。

优化布局、抱团联动 全领域激活“发展美”

  不只塑形,更要提质。深入实施“千万工程”重塑乡村风貌的同时,慈溪也着力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特色化经营发展,由此推动县域村居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暑期,慈溪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人气颇旺。早在20年前,当地就出台政策打造产业园区、引进新型农民。正是这些新型农民,为坎墩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今,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已集聚大学生农创客数23人,产值稳步增长的同时,还带动不少新老慈溪人共同奔富。

  在慈溪,通过完善规划布局、挖掘生态价值,乡村产业基础得以真正筑牢;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反过来又为乡村发展提供支撑。

  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的建设为周巷传统小家电产业提供了转型平台,也为周边村镇带来创富新机。万安庄村与周边村合资共建小家电双创服务中心,打造集办公、电商、展陈、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帮助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以上。

  以“经营乡村”为目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宜”的特色强村纷纷涌现。但村与村之间存在禀赋差异,如何发挥“先富带后富”效应?针对县域村镇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自2019年开始,慈溪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通过资源要素的有机重整,助力乡村发展再上台阶。

  新浦镇将村级集体资产吸纳到镇级资产运营平台统一管理,实现组团村集体收入增幅近30%;逍林镇鞋产业片区带动同产值鞋利润增长超150%……截至去年底,慈溪共培育片区81个,落地发展项目211个,累计带动村经营性收入增加7600余万元。

  村村之间抱团联动,也为村民带来更多“福利”。掌起镇创新探索盘活存量闲置工业用地,由片区村成立强村公司投资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完成后不仅能解决部分常住人口的阶段性居住困难,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村民的“共富家园”。

  筑牢产业底座,打通富民通道,让乡村美起来也富起来。截至2022年底,慈溪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6,为宁波各区(县、市)最小,居浙江全省前列。

治理强化、数字赋能

全维度提升“内在美”

  乡村要发展,治理是关键。围绕党建引领带动、片区组团发展、联动智慧治理等方面,慈溪逐步形成附海镇“三老一贤”、村级自治数字平台“桥头分”等乡村自治实践模式,探索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慈溪之路。

  村里大小事,村民齐参与。慈溪健全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和村社章程,加强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附海镇东海村建立了由33名成员组成的“三老一贤”人才智库,分设三务公开小组、工程监督小组、个人建房理事会、村务决策顾问团、在外乡贤顾问团等专设队伍,进一步加强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监督。

  乡村社区化,对治理也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慈溪市着力推进乡村专职网格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将“基层治理四平台”的专业力量下沉网格一线,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此外,慈溪还探索“微网格”治理模式,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米”。

  以数为媒,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慈溪“群治分”基层治理应用激活用户近50万人,日均活跃人数超过1.6万人,依托“群治分”开展各类治理活动6700余件。在桥头镇,网格员通过“群治分”发布巡防活动,村级活动每次参与人数均超150人。

  慈溪还积极探索“一件事”联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2.0镇(街道)延伸运用,提升村级服务能力。截至去年底,全市33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上线运行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实现了“零现金”全流程闭环。

  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慈溪持续深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创载体,270家文化礼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提升,“姐妹驿站”开展帮扶关爱、家事微调等精准服务。育队伍,慈溪市目前共有志愿者34万人,其中大半活跃在乡村。仅匡堰镇就有“老励工作室”等注册志愿服务团队46个,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65天不打烊,成为当地乡村一景。

城乡融合 内外兼修

  作为民营经济大县,慈溪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大胆探索破解县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持续变革创新中,推动乡村振兴车轮滚滚向前。

  城乡融合。一方面,通过环环相扣的改革组合拳,强化乡村创富主体效应;一方面,促进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位居全省前列。

  工农互促。立足小型块状经济发达的特色,慈溪久久为功发力产业转型,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空间、新机遇,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也成为工业经济迈向现代化的依托。

  内外兼修。以数字为纽带、以善治为基石,慈溪凝聚起众家治村的发展合力,更激荡起一线创业的浓厚氛围,加快推动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转变。

  土地流转的慈溪探索、现代农业的慈溪模式、农合联改革慈溪标准……源源不断的变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3 慈溪 “三美”齐绘新乡村 2023-08-31 浙江日报2023-08-3100005;浙江日报2023-08-3100008;浙江日报2023-08-3100014;浙江日报2023-08-3100009;浙江日报2023-08-3100017 2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