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专版

文章导航

以“全景式融合”促“强城兴村”

宁海 城与乡双向奔赴

  7月是水蜜桃上市时节,宁波宁海胡陈乡中堡溪村的古树下、小巷里,不少村民在卖桃。“城里人开车来旅游,看古建,尝农家菜。游客多了,我们的农产品也不愁卖。”村民笑呵呵地说。

  中堡溪村从原本偏僻落后的“空心村”,到如今水蜜桃种植采摘一体化的“水蜜桃村”,城与乡的“握手”,在此写下生动的一笔。

  办好“农村事”,从来不能局限于农村。20年来,浙东“县域之城”宁海紧紧抓住一个“融”字,谋深做实“千万工程”,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城乡“一盘棋”,通过调动、协同“棋盘”上不同位置、不同类型的“棋子”,盘活整个棋面,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出一条强城、兴村的“全景式融合”之路。

  一张“融合”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宁海也连续六年获评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

  去年,宁海城乡居民收入比值缩小至1.72,优于全省,全域332个村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全面迈上50万元和30万元台阶,宁海的城与乡,正携手并进。

“艺术”妙笔绘出全域“共美图”

  踏青寻芳,观山看水。从宁海城区的高铁宁海站一路向北,路过长三角的家具购物中心,经过垂钓休闲、春光旖旎的凤潭村,走过一碗长寿面“出圈”的河洪村,来到花海繁盛的刘三村……城到乡,深挖沿线资源,全长36.8公里的“盆景”串珠成链,塑造了一条贯穿城乡的森林温泉线。

  如今,宁海城与乡之间已架起了森林温泉大道、大美南湾风景北线等6条“共美”线路。

  近年来,宁海提出“全域共美”的新思路,建立起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机制”,即“全景布局、全业联动、全时营销、全域覆盖、全体共建”,结合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庭院建设,有机串联一切可供融合的生态、景点、民俗、村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等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力勾画全域景区城。

  “共美”先要“个个美”。宁海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力推“垃圾革命”“边角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一村万树”等一揽子“美丽”基底工程,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全域300多个村庄逐一突破,“全员”美丽转身。

  “一地美”到“全域美”,新考题摆在宁海面前。乡与城,如何各美其美,相互成就?宁海找到了一支“艺术”的妙笔,接通城乡共赏的“天线”。

  2019年,宁海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教授团队合作,在葛家村先行先试“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模式,教农民“玩艺术”,利用闲置空间、低成本材料,设计打造微景观、微客厅,激发村民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

  短短几个月,葛家村村民手中诞生了40多个设计作品,村庄里培育了138名村民“乡建艺术家”,曾经的“三无村”摇身变成城里人蜂拥“打卡”的网红村。

  宁海还在全县启动“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等艺术振兴乡村三大行动,44个“艺术村”脱颖而出,催生447个“微改精提”项目,城乡从“洁化”“美化”到“艺术化”,绘出全域“高颜值”画卷。今年,宁海上榜浙江省5A级景区城,系宁波唯一。

“链”式发展绘出富民“产业图”

  6月30日,在宁海三门湾区块,一个总投资8.7亿元、总用地面积达1832亩的大型工厂化水产养殖项目开建,“靠天吃饭”的养虾塘因此搬进“空调间”,大虾“喝”着每天循环6次的养殖水。明年起,每年约1万吨南美白对虾从这里走向长三角老百姓的餐桌。

  该项目还配套建设了深加工、电商等板块,推动宁海传统水产养殖业走上“从养成到加工”的“链式”发展之路。

  强城兴村,产业是基础。近年来,宁海沿着“千万工程”导引的路径,全面实施乡村产业“提能行动”,通过筑牢一批优势产业、提升一批产业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主体、升级一批融合产业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这根“实心柱”,打造了柑橘、茶叶、水产养殖为主打的“3+X”10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同时依托数字农业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了一批具有领先意义的行业标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省13位。

  除了“落子”农业大产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宁海深化“千万工程”的推手之一。

  前几年,宁海专门出台县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行动计划,鼓励创新造血项目,积极引导村集体将政策及资金用在“刀刃”上。随之,一系列富民新产业在宁海乡村蓬勃而生。

  在葛家村,村集体与益马当鲜公司展开“村企合作”,租金入股,成立新型公司,上线“艺起富”乡村运营平台,目前已引进推出水上竹筏、音乐喷泉等十余个互动性体验项目,刷新小村业态,一年来吸引游客20余万人,运营总流水收入达300余万元。

  据宁海出台的“乡村旅游促共富‘十百千’行动计划”,到2025年,宁海目标实现乡村直接或间接就业人员1万人以上,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13%以上,全县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超80亿元,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

  放眼当下的宁海城乡,产业迭代更新跑上“高速路”,工业向园区集聚、农业向连片集中、村庄向集镇集合,形成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以“全域整”加速驱动“全域富”的“宁海模式”,城乡各自的优势产业链条熠熠生辉。去年,宁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65元,增速5.8%,已连续多年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四治”融合绘出现代“治理图”

  不久前,西店镇岭口村党支部书记舒迎春被村民舒瑞表“堵”在了办公室。舒瑞表提出困惑:“邻里中心改建的工程介绍中,有两间房只规划盖一层,这不是浪费空间吗?”舒迎春耐心解释,一层的房屋之上后续要加建大屏,将用于村务公开等。

  工程介绍是舒瑞表从手机客户端“监督一点通”中看到的。舒迎春说,现在村民点点手机就能投诉,监督更透明、具象化,改变了过去以镇乡为主的监督模式。

  在宁海,提起村级事务的透明公开和规范流程,每位村干部都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自信源于制度。2014年,宁海在全国首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制度,规范干部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去年,当地又梳理出违反这36条制度的典型案例和典型问题,形成了36条负面清单。

  “36条”不断与时俱进,宁海乡村治理效能也不断提升。“千万工程”二十年,正是村庄迭代升级、重塑乡村治理机制的二十年。

  行走宁海乡村,我们看到的“治理”二字包罗万象。

  在河洪村,来自法国的丁一牧被聘为村主任助理,这位“洋村官”为小村带来外国客商、带来国外资源;在深甽镇南溪村,请村民来当“设计师”,激发内生动力,他们将卫生死角改造成“南溪楠小院”,成了人气打卡地。宁海每个村庄还都有一个虚拟的“网上村庄”,村民变网友,22万户农民住进同“一张网”,村民可第一时间接收信息、享受公共服务、反映问题、参与乡村治理;而各村村级事务必须网上走立项、上会、招标等流程,若有一环缺失,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像不久前,在海量数据和模型算法提升下,一位村民领取的误工补贴明显高于村里规定,通过预警提示,仅用工补贴发放异常一项,长街镇就已挽回村集体经济损失1.9万元……

  可见,在宁海,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智”相互交融,并开展了更为自觉的实践,这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又是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方向。

有“融”乃大

  20年前,一项在浙江千万村庄同时铺开的伟大工程,吹响号角,万村蝶变。而贯穿一系列“蝶变”的底层逻辑,正是城与乡如何相处?如何自处?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让乡村立于“追赶先进”的疲惫中,“千万工程”的上半程也是从“削平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入手,整治村容村貌、上马基础工程等,彼时的城乡融合,更多的是乡村“对标”城市。

  随着“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乡村焕然一新后,叠加出更多的可能性,城与乡慢慢站上平等赛道。此时的一个“融”字,揭开的是城与乡的一场“双主角”大戏,两者资源要素交换、互补、整合,一体化发展,强城又兴村,构建城与乡各自的优势产业链条,携手走向共同富裕。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4 宁海 城与乡双向奔赴 2023-08-31 浙江日报2023-08-3100005;浙江日报2023-08-3100006;浙江日报2023-08-3100012;浙江日报2023-08-3100007;浙江日报2023-08-3100016 2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