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张图 全域一盘棋
海曙:以“绿”为媒百态兴
竺 佳 应 磊
筑梦于乡野,奋斗于山村。
时光,这支神奇的画笔,在宁波海曙乡村描绘出壮美的画卷。20年来,海曙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明持续向农村延伸,城乡融合更为紧密,一场“内外兼修”的乡村蝶变就此上演。
从山区到平原,从城郊到农区,这些年,随着“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海曙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幸福感节节攀升,“看得见、摸得着”。
既要“绿叶子” 又要“钱袋子”
2022年12月,海曙区龙观乡作为全国唯一的乡镇代表,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布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技术规范。这也是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地方标准,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更多生物多样性保护场景落地。
龙观乡位于海曙山区,生态资源丰富,分布着白颈长尾雉、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从2007年起,龙观乡就确立了“生态保护高于一切”的乡策。当时,乡里提出发展绿色经济,限制高污染工业企业落地;在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工作时,始终将环境匹配和生态保护作为前提。此外,还将生态保护纳入各村的村规民约当中,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减排”“减塑”和植树行动。
“2016年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让海曙具备了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硬件’。近年来,海曙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海曙拥有了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进行列的实力和底气。”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任接着一任干。乡村建设如何常抓常新?海曙因地制宜施策,与时俱进创新。今年,海曙区政府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开展战略合作,全面谋划实施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2.0版,进一步打响海曙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品牌。
不仅如此,海曙区还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打造宁波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与中国计量大学签订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标准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探索打造绿色低碳转型和共同富裕的“海曙模式”。
宁波市首个光伏村、首个海绵村也先后在龙观乡建成,与远山近水交相辉映,形成全域“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丽乡居格局。2020年,龙观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7500余万元,同比增长4.2%。
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村民也收获了乡村“颜值”与“气质”提升的红利。2016年回龙峰村开办农家乐的陈忠国全家平均每年增收10余万元,“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全部上了餐桌,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美丽经济不仅仅只有旅游经济,还有站在风口上的数字经济。
作为农业农村部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华东地区唯一一个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落户海曙区古林镇。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深度融合,“种植大脑+未来农场”模式应运而生。
在古林镇数字农业指挥中心的核心大屏上可以看到,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等三化呈现。在不久的将来,农户还可以直接体验到农机、农情、灌溉等设备与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结合应用。
近些年,海曙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发展绿色都市农业的号角,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在全省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阶段。“今年上半年,海曙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5.5%。”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既要“美颜值” 又要“厚底子”
既要抓“票子”,更要抓“里子”。海曙把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持续深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走进洞桥镇前王村,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房、一个个花团锦簇的庭院、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显得格外迷人。村内的凉亭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聊着天儿,闲适而又自在。
73岁的村民王彩珠,自小生活在这里。两年前,她多了个新身份——前王村文化礼堂网格志愿者,虽说是志愿者中年纪较大的,但每次的活动她都会来。“村子越来越美,我们做做志愿者,也很开心。”闲暇散步时,王彩珠总会带着个垃圾袋,遇上掉落的垃圾,顺手捡起。
在前王村,像王彩珠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文明创建、平安巡逻、垃圾分类等,都有他们的身影。新前王人黄长英也是其中的一员,周末的时候,她还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捡烟头、拾纸屑,潜移默化传递着文明新风。
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做青团、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每到传统佳节,村民们聚在一起,好不热闹;文化礼堂内,常设“糖丸爷爷‘一生一事’”纪念展,令人自豪又鼓舞;爱心理发、健康义诊,每月都开展的敬老服务,让老人们心头暖暖的……
当下的海曙,崇德向善蔚然成风。通过乡风文明培育,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村子的“颜值”越来越高,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截至目前,海曙已有全国文明镇1个、省级文明镇2个、各级文明村148个,其中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比例超过90%。
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智造小镇、智尚小镇等频频现身海曙农村。由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领衔的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落户洞桥镇,成为宁波智造“大脑”。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引进院士、教授等高端科研类人才数十名,为宁波2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包括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平台、生产现场管理系统软件、车间智能终端硬件、掌上云工厂大数据等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着海曙乡村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既要“讲融合” 又要“惠民生”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海曙的探索与创新,从未停止。多年来,海曙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让农村人口“聚”起来、基础设施“联”起来、公共服务“沉”下去,推动共享发展、协调发展。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岳童村位于四明山脚下,除了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对标”城市,在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的均等化方面,同样和城市“无缝对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村民以前头疼的子女教育问题,海曙通过组建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向加盟的广德湖小学延伸,村民和城市居民同样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岳童村党委书记汪莉萍自豪地说:“我们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生活。”
海曙又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海曙区“三治融合”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推广多种形式的“村民说事”和“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镇(乡)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已实现全覆盖,村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五最五破”善治兴村治理经验,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村28个。
“要致富,先修路”,随着密北线的通车,四明山“1+4+6”环线路网正加紧成型,与望童线、细北线、荷梁线等一条条乡村公路一起,构建起四明山区“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推动人流、物流聚集融通,成功激活了山区的“造血功能”。
荷梁线(鄞江—章水段)工程顺利获批,成为宁波新国省道网规划发布后首个立项获批的省道改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高速公路“15分钟”服务覆盖所有乡镇,真正实现革命老区“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随着四明山环线公路工程的相继完工,四明山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及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时代。乡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不仅提升了通行能力,还让乡村路从一条条出行不便、阻碍发展的“瓶颈路”变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的“致富路”。
紧紧围绕建设城乡高度融合标杆示范区的目标,海曙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了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交通运输网络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100%,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开展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专项行动,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45个高山水站的达标提标工程,受益人口1.6万多人……在新时代美丽海曙建设的有力推动下,海曙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
征帆催发,振兴乡村东海之滨再起航。如今,海曙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在不断深化“千万工程”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一以贯之抓好美丽乡村建设,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争”“抢”“拼”“赶”的姿态,朝着“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手记
美在生活
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从原先单一的中心城区拓展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区,在短短6年时间内,全区乡村面貌实现了从洁美到生态美、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的转变,“千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对这个时代的大命题,海曙乡村用20年的努力,提笔谱写城乡蝶变新篇章。海曙农村星星点点的变化,折射的是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伟大变革。
大家不由得憧憬,未来的海曙乡村会充满什么样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奋斗不会停歇!
(本版图片由海曙区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