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铸魂并重 内外兼修为美
宁波:文明新风拂山海
仇 欢
150人,20支调研队伍,奔赴山海看乡村。
7月,宁波市文明办启动“乡村π计划—宁波市乡风文明大调研”活动,聚焦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深入田间地头走街入户,看变化、找问题、谋深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之举。以“乡村π计划”出发,进行一场历史底蕴和时代风尚的碰撞,一次人文力量和乡村振兴的探索,为“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赋能文明力量。
在时代的大命题里,让我们一起观乡村之变,品乡村之美,见乡村之未来——
以文富民 村庄有形有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宁波以文富民,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
近年来,宁波涌现出一批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村庄,以传统文化、非遗传承、艺术创造赋予美丽乡村新的内涵。
在宁海葛家村,老木匠、泥瓦匠重拾手艺,溪里石头、山上竹子都是素材。“乡间艺术家”就地生长,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连连感叹:村里人照样懂艺术!艺术振兴乡村,激活的不仅是乡村,还有那些乡村的主人——村民。葛家村130多名村民重拾老手艺,成为手艺精湛的“乡建艺术家”。村民叶仙绒把两家间的高墙拆除,垒了一堵1米多高的景观墙,打造成一块公共区域“和美苑”,化解了一起沉积多年的邻里土地纠纷,成为宁波版的“六尺巷”。
镇海永旺村修建梅园、阮家祠堂等文化景观,打造全新“文艺乡村”。以200亩稻田景观带建设为契机,启动花海精品线项目建设,发展稻田咖啡馆、露营基地、花海小火车、亲子游乐园等特色项目,打造农业休闲融合区和热门网红打卡点,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在宁波,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用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把“特色”做成“景色”,将“文化”转化成“文明”,将新风尚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把乡风文明建设内涵纳入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作为推荐评选各级文明村镇的重要指标,使文明村镇成为弘扬、倡树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
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注重特色创建,开展“最美家庭”“书香家庭”“平安家庭”“学习型家庭”“美丽庭院”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更好发挥文明家庭示范引领作用。
在宁波市鄞州区湾底村,当地大力开展“和美家园”“五星家庭”“身边的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累计已有73户家庭获评,以榜样做引领,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使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融入日常。
如今,在乡风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下,宁波农村居民精神风貌和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美、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精神风貌美塑起了城乡之魂。
据统计,目前,宁波共建成全国文明镇8个、全国文明村27个,省级文明镇27个、省级文明村186个,市级文明镇35个、市级文明村711个。宁波乡风文明建设正从“培植盆景”进入到“形成风景”的阶段——67条文明示范线,串起了400多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区、平原、海滨的文明村落,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以文化人 村民彬彬有礼
村庄迭代升级、重塑乡村治理机制离不开文明有礼。
20年来,宁波深耕细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文化人涵养农民素质,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形成乡村治理新气象。
以德治促善治,以德治育文明。“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五小工作法”“书记一点通”等基层治理品牌层出不穷——
2009年,象山西周镇从“有事多商量”这一朴素真理出发,创立了“村民说事”。历经十年探索实践,相关内容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受到全国关注。在象山旭拱岙村,每个村民都有一份“诚信档案”,走出了一条“德治法治并重,以德治村为先”的乡村社会治理路径。
余姚谢家路村的“小板凳”群众工作法,通过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同坐一条小板凳,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村口桥头等场所,面对面、零距离地把党的会议精神、民生实事工程等讲给群众听,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新的主阵地。村民们自觉签订村《十条规矩》承诺书,推进村民德治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了垃圾不落地、办酒不铺张等社会文明新风尚的落地生根。
自2019年首创全国第一张道德清单、明确“乡村德治20条”后,鄞州上李家村进一步提炼“双清单一机制”运行模式,创新道德红黑榜、道德基金等德治载体,通过“契约式”治理,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让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有了悄然嬗变,并在全区得到有效推广。
余姚邵家丘村是“道德银行”的发源地,通过十余年的道德评议,每户家庭都建立了道德积分档案,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蔚然成风,道德银行的相关做法也被拍摄成为全省首部反映农村“道德立村”助推共同富裕题材的电影《村里那些事》。
在宁波,越来越多的乡村因地制宜巧解基层治理“方程式”。据统计,目前,宁波乡村善治(示范)村、清廉村居比例分别为56.4%和53.5%,5个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居全省第一。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明”与“治理”的包罗万象。善于创新的宁波人利用“村民说事”、聊天长廊、大树下说事等方式,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法律法规、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艰苦创业精神,持续提升彬彬有礼、充满正气的乡村底色。
以文聚民 生活有滋有味
“移风易俗”内化为全新的思想观念、外化为自觉行动,成为乡村文明新气象。
前不久在象山泗洲头镇泗联村的文化礼堂,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婚宴。不少客人发现喜宴上喝的酒都是自家酿的番薯烧,自家养的土鸡、象山白鹅也成了喜宴上的特色菜,反对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已成为村民自觉行为。
可就在7年前,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现象还时有发生,村民红白“人情”较多,酒水宴席必须上足多道“大菜”“硬菜”,成了乡村治理之痛。
2016年4月1日,象山县出台《关于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以“二倡导二禁止一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婚丧礼俗整治,至今年7月31日,象山县共操办婚丧事33303起。执行新规33270起,执行率99.9%,累计节约资金53.7亿余元。
移风易俗入人心,文明新风尚也正在改变着村民的生活。
伴随着一阵阵激昂的喝彩声,北仑戚家山街道文化礼堂里,一场“迎亚运·我们的村运”乒乓球选拔赛正在进行。削球、旋球、扣球、推挡……一旁观战的村民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目前,宁波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093家,近期以来,不少乡村从“村运会”到“村超”,通过把体育活动“种”进村民日常生活,让农村文化礼堂成为老百姓晚饭后“放下筷子想去的地方”。村民自豪地称文化礼堂是自家的“村庄客厅”“平价厨房”,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如宁海县开展的“礼堂文化周”活动,变观众为主演,节目由群众说了算,每场“百姓大舞台”中,镇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占60%以上,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还有,一个特别的食堂——奉化的“孝膳堂”频频出圈。为解决村里老人就餐需求,奉化精准设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75名志愿者每天轮流值班,打理“共享菜园”、配菜洗菜、烹饪送餐,共同办起了这家“爱心食堂”,成为奉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新名片。
凡此种种,都会不断转化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力和文化软实力。
事实证明,乡风文明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工程,更需要系统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乡村π计划是宁波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提升、“千万工程”再深化、乡村振兴再发力,通过组织调研队伍走进宁波乡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宁波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与举措、经验与困惑、现状与未来,以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开创新局面,不断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养和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擦亮“在宁波 看见文明中国”金名片。
只有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打好内外兼修组合拳,美丽乡村的内涵才能更丰富,乡村振兴的前景才能更广阔,形神皆备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方能在广袤乡村不断涌现。
手记
文明植阡陌
随着乡村“颜值”越来越靓丽多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乡村振兴是“根”,精神文明建设是“魂”。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课题之一,是要大力弘扬文明乡风,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
美丽乡村入画,文明乡风拂面。在宁波,乡村治理焕然一新;文明新风厚植沃土;志愿服务引领风尚……蓬勃生长的文明力量溢于点滴之处,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拂于方寸之间,获得感、满足感洋溢在农民幸福的笑脸上。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文明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