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构筑“田园城市、都市乡村”
宁波:万千气象景色新
翁云骞 沈庆炜 严舒玮
夏日的宁波,山林青翠,碧水如练。登高远眺,一个个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兼具的村居星罗棋布,和谐富足。
20年锲而不舍,“千万工程”在实践中深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宁波,“千万工程”更如同不辍的巧匠,重塑了城乡空间格局,构筑起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田园城市、都市乡村”。
村美、业兴、民富,“千万工程”不仅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建设事业,更是“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变革实践。对宁波这样一座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而言,“千万工程”所蕴藏的系统理念与实干精神相得益彰,推动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宁波样板”。
一体规划推进、做强农业主体、深化农村改革……二十载接续奋斗,宁波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历史性变迁的背后,又能梳理出怎样的发展规律?
塑形:一体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从人居环境入手,又不局限于人居环境。“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宁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完善乡村的建设、管理、经营、服务事业,闯出了一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快速崛起的县域经济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乡镇企业扎根田野,又为海量农村人口开辟了生产生活的广阔空间。城与乡,工与农,有机连接,密不可分,这就为宁波以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实现社会有效治理奠定了实践基石。
一体化重在规划引领。早在2004年,宁波市就开始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014年,宁波在同类城市中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拟定“1+X”政策体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16个,25个试点乡镇先行先试。2018年以来,宁波又实施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等9大行动以及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等25项重点工程,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全方位推进乡村形态重整、功能重塑。
有一以贯之的主线,更有因时制宜的重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域建制村生活垃圾分类、美丽乡村示范线建设、梳理式改造……一项项小切口工程,激活“三农”变革的内在动能。利用近郊区位优势,鄞州湾底村创新发展“农旅一体化”,不但整体迁移形成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群,还打造了天宫庄园等一系列近郊旅游休闲项目,成为浙东农村转型发展的标杆。
发力一体化,确保宁波的乡村始终与城市一道,走在时代发展前沿。一方面打破二元格局,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拓展乡村生产功能,挖掘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在此过程中,财政资源、部门力量、产业项目、创新要素等加速下沉,赋能农村,助力打造“田园城市 都市乡村”。
截至目前,宁波累计建成56条美丽乡村风景线、5条共同富裕示范带,联动创建未来乡村38个、A级景区村1308个。
以系统性思维塑造变革,以创造性张力推动变革。
深化一体化推进思路,近年来宁波积极创新载体,高标准谋划推进“精品线路、特色街区、亮点工程”创建,以此为牵引,提升城乡品质、优化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重构,带动宁波乡村实现从“颜值”到“功能”的全面跃升。伴随翠屏山中央公园等世纪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宁波乡村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
提质:做强主体夯实发展基础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过去20年,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巨大变化。从农业合作社到家庭农场再到大学生农创客,实业兴旺的港城宁波,每个时期都有大量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涌现,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鄞州,90后农创客汪琰斌经营的归本农场今年已扩大到了3000亩。他的农场不仅个个环节都有“高科技”,还通过一二三产融合,让农民这个老行当有了新奔头。不仅是农创客,在宁海葛家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丛志强和他的学生们作为艺术家团队进驻,通过“激发内生动力”的方式,为村庄带来巨变。
从新农人到高校教授,从农业技术大咖到专业策划团队……新兴主体在宁波的乡郊田野加速汇聚,休闲旅游、访古研学、沉浸康养、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交织赋能,催生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强劲动力。
去年,宁波全市农家乐和休闲农业营业收入90亿元,农产品网络销售突破100亿元;村集体经济分红达38亿元,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这20年,围绕“谁来建设乡村”这个时代命题,宁波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先后推出一系列旨在激励新兴主体培育壮大的创新举措,让乡村成为了人人都能施展智慧和能力的大舞台:
聚焦创业创新,早在2010年前后,宁波就制定系列鼓励引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扶持政策,在同类城市中率先迈出第一步;
围绕保险保障,宁波不断拓宽政策性农保发展空间,新产品、新险种逐年增加,新做法、新经验持续涌现,走在全国前列;
着眼艺术赋能,宁波率先成体系推进艺术进村、资源盘活、人才培育、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不仅有好政策,宁波还搭建新平台。随着小块耕地向大块集聚、零星农居点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宁波着力打造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大平台,形成“一县一平台、一乡一园区、一村一基地”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聚焦现代种业、高效农业、体验农业,一个个特色平台园区成为宁波推进城乡蝶变、促进共同富裕的引擎。从盐碱荒滩到希望田野,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但聚集海量现代生产要素,还通过发展农旅休闲产业,促进了城乡空间与功能布局的重塑。
赋能:接续改革激活乡村价值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久久为功的系统性、牵引性工程,“千万工程”实施深化过程中,必须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架、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谋深计远,推陈出新。
民营经济发达的宁波,体制机制“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大优势。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多年来,宁波通过乡村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加快推动建设要素从单向流动向双向交换升级——
巩固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宁波5个区县(市)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
抓住象山县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探索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形成宅基地资格权“权票”制度等20余项制度。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宁波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微拍”交易、产权“超市”等多种交易方式,目前有11种农村产权品种列入平台交易,累计交易5000余宗,交易额超60亿元……
片区组团发展,是宁波改变乡村面貌的又一创举。慈溪新浦镇在党建引领区域统筹基础上,创新实现经营权由镇级平台进行处置,全力盘活各个村集体资产,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实现增长60%。目前,宁波已形成片区组团130余个,涉及行政村近800个。
眼下,宁波正大刀阔斧开启数字乡村建设,谋划推进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改革,以数为媒,全面提升乡村智治、农民智富能力。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接下来,宁波将着力实施和美乡村提标、城乡优化提档等五大行动,创建新时代和美乡村标杆区、全域城乡融合引领区。
手记
民心工程贵在“实”
一项工作,如果老百姓没有获得感、参与感,那它就没有生命力,更不可能经年累月地持续推进下去。宁波实施“千万工程”,特别突出一个“实”字,让群众看得见实效,感知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产业根基筑得实。“千万工程”从人居环境入手,但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孤立的。宁波鼓励各地各村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禀赋不占优的情况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从根子上解决村庄发展问题。
民生项目推得实。通过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快速缩小。近年来,宁波借助“精特亮”创建、梳理式改造等特色举措,全方位推进村居焕新,不少地方更抢抓政策东风,推进公园、绿地、骑行步道等民生项目,都市乡村魅力不断彰显。
“村民说事”议得实。振兴乡村,治理有效是保障。“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宁波充分发扬基层的首创精神,构建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孕育出“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36条”等多个基层治理“宁波品牌”,在提高村民公共事务参与度的同时,更凝聚起新时期乡村加快发展的强大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