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丽海岸线转化为“美丽经济带”
象山 海上明月共潮生
仇 欢 应 磊 赵 鑫
海上明月、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追本溯源,起笔于20年前的“千万工程”。
20年来,“千万工程”如妙笔描绘“万象山海图”,山与海呼应、城与乡融合,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规划施策让乡村找到了塑形蝶变的密码。
20年来,“千万工程”如渔光谱写共富新曲,象山在“蓝色粮仓”里“耕海牧渔”,把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转化为一条“美丽经济”带。
20年来,“千万工程”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改革精神,象山先行重塑乡村治理机制,让善治善成的乡村之治成为通向未来的强劲动力。
深化“千万工程”,奔赴“时代征途”。连续五年获得乡村振兴省级考核优秀的象山,正在勾勒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新图景,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的新征程上,力争成为具有滨海风情的美丽乡村“全优生”。
规划引领
山海呼应重塑半岛风情
沿着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一路驰骋,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浪潮奔涌澎湃,在金沙海滩的留白处,在面海背山的乡野一隅,满目皆是乡村的诗画。
傍晚的方家岙村,恬静而美丽。这个山村坐落于浙江宁波象山县西郊海拔594米的大雷山脚下,有山有水,风景秀美。可在早些年,方家岙村也曾“蓬头垢面”,顶着脏乱差的“帽子”。
2003年,恰逢“千万工程”的号角在全省吹响,象山也掀起了一系列农村环境提升的行动。在第一阶段的乡村整治中,方家岙就找到了发展的“最优解”,山村脱去旧貌换上新颜。2012年的一个寻常夜晚的决定,堪称方家岙的“命运齿轮”,也是象山“三农”发展史上的神来之笔。之后,一幅生态宜居环境美、产业兴旺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渐渐展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未来乡村等众多荣誉接踵而至。
从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示范村”,方家岙成为“千万工程”推进中象山乡村蝶变的缩影,类似这样“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象山以“千万工程”为起点、以乡村振兴为基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描绘着新时代海上“富春山居图”——
2010年起,象山在全省率先推行“一户多宅”集中整治,并创新实施村庄梳理式改造,同步抓好拆后空间利用文章,走出了全省美丽乡村“低成本、易推广、可复制”的象山模式。
2016年,象山统筹实施美丽集镇、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乡镇、风景线和示范村、县级特色村等分类创建,获得全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
时至2021年,象山集中开展城乡品质“三清三美”行动、共同富裕“两线两村”建设和亚运城市美丽乡村行动等工作,持续推进“三大革命”、美化“六度空间”,全面启动未来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
“让乡村更像乡村”,这是“千万工程”重塑乡村的要义之一,也是象山二十年来不断彰显蓬勃生命力的重要密码。
如今,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仍在象山持续推进——在乡村试验田上,通过“宅改+乡村建设”“产业+乡村建设”“治理+乡村建设”“文艺+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诠释着一个农业大县如何为未来乡村塑形的实践。
产业为基 碧海银滩转化美丽经济
夏末秋初,东海之滨的象山半岛依然草木葱茏、生机勃勃。海洋是象山最大的资源,也造就了象山人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他们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眼前。
靠海吃海,向海掘金。从闭塞落后的传统渔村到光彩夺目的“斑斓海乡”,黄避岙乡高泥村的发展绕不开黄鱼。作为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全村大黄鱼网箱养殖年产值逾1.4亿元。成立黄鱼加工厂、打造黄鱼展销场馆、研发黄鱼伴手礼、塑造“黄鱼特色村”IP形象,逐步构建从黄鱼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到研学的全产业链条,实现黄鱼销售量价齐升。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得益于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优势,象山自古产橘,宋朝便以金橘入贡。
正所谓橘生山海间、味道自然甜,象山是全国闻名的“中国柑橘之乡”“中国柑橘产业30强县”。尤其是象山“红美人”柑橘,因其浓郁的果香、细嫩的果肉、饱满的果汁、美味的口感,被称为“橘中爱马仕”。
从2001年的中国第一棵“红美人”柑橘在象山选育试种,到如今种植面积达3.5万亩的规模化种植,象山“红美人”柑橘实现了“亩均超万美元”的高效益,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千万工程”不仅带动了乡村美丽经济的迭代升级,而且打开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新引擎。2022年,象山全县农业总产值超过160亿元,居全省第二,全县实现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和总收入50万元以下行政村“双清零”。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人。在象山,有这样三种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他们以技术焕新乡村,以资本振兴乡村,以文化滋养乡村。
“乡土专家”徐万土、国家级人才朱文荣、杨光华分别带领渔业、农业、健康产业团队相继落户,为村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课题研究等智力支持,引导乡贤带资金、带项目回归,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眼下,朱文荣创办的旭文海藻有限公司让浒苔变成了热销海外的“抢手货”,直接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盘活600亩闲置土地打造的“里海荷塘”农旅综合项目,让村庄成了夏日网红打卡地;在“里海荷塘”实践的“水稻+青蟹”“水稻+鹅”“水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助力农田亩均产值增加近万元,实现了稻渔“双丰收”。
这既是一条振兴共富之路,也是一条乡村未来之路。
未来乡村建设,产业是核心。在象山,一场“奔赴山海、象往新鲜”海洋渔文化核心IP的深耕打造,让每个未来乡村的资源禀赋都有了展示的舞台。同时,未来元素与滨海韵味的碰撞融合,正探索出一条农村多元化多业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化改革 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先行
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美丽乡村,怎么美得更长久?这就要面临乡村长久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象山以改革之举开启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先行探索。
借势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引进了“西坡象山”高端精品民宿,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引进杭州一家公司打造的“诺漫营象山最北营”露营基地,吸引了广大市民夏日体验打卡……近年来,贤庠镇青莱村以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村建设为抓手,实现了从“落后村”到“样板村”的华丽转身。
象山围绕宅基地管理迈出改革“三部曲”,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空间。“序化”,开展“一户多宅”村庄梳理式改造,规范宅基地建管秩序。“活化”,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适度放开使用权政策空间,激活乡村沉睡资源。“转化”,以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为重心,开展农村“三抢双动”“双招双引”,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的“一池春水”。
截至目前,象山县累计发放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证132本,盘活和利用宅基地(农房)近15万平方米;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28个、总投资超20亿元;引进各类乡贤、农创客、新农人600余人。
在“千万工程”的背后,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是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如何确保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象山坚持把村民说事作为“千万工程”的治理解法,将“说、议、办、评”四大环节贯穿“四治融合”全过程,让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镇村基层,相关做法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线上“村民说事”,方便在外村民参与线上说事、线上表决和线上会议,注册村民达4.3万人,日均活跃度超3000人次,让村民出门在外还能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
象山纵深推进“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以内外兼修为美,打造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和美家园。
今天的象山盛事在即,亚帆中心已经进入紧张忙碌的亚运模式。站在观景台俯瞰,“半山半海”间,点点白帆随着海风在海上摇曳。去乡村且停且行,尽览“万象山海图”的山海美景,奔赴一场美丽的乡愁之约。
绘一幅
海上“富春山居图”
2003年以来,象山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十年久久为功,象山塑造乡村之型、夯实乡村之基、抒写乡村之韵、提升乡村之治、拓宽乡村之路,绘出了一幅海上“富春山居图”。
以象山鹤浦镇大沙村为例,近年来,贯彻执行“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海岛风光的优势”的重要指示,通过沿海植物造景、观景平台、边坡生态设计等一系列整治工程,迎来了海岛乡村的蜕变。一句“面朝大海,我们一起安营扎寨”的口号,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未来乡村发展定下目标。象山通过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持续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