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6版:专版

黄避岙 风情港湾逐浪乡村新蓝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画亦是诗,是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真实的写照。

  20载光阴,这个滨海乡村何以沧海桑田、气象万千?

  作为象山融入宁波主城区的“桥头堡”,黄避岙以“千万工程”全域环境整治为号角,从“犄角旮旯”到“名声在外”;将“美丽风景”化为“美丽经济”;从宜居到宜业,从小康向共富……美好愿景一一照进了现实。

  乘着海风,踏着海浪,这座渔牧风情港湾门户海岛之乡正奔跑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新航道上。

  绘制美丽“新底色”

  黄避岙乡海岸线长28.6公里,拥有万亩的优质滩涂,有着海湾、滩涂、山水的自然底色。但如果时间倒流回2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20年来,“千万工程”所到之处,乡村大地就好像开启了“美颜”一样容光焕发。黄避岙也不例外,蝶变的契机就是来自整治。随着全面打响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黄避岙逐渐蝶变为“网红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渔乡风情,让四方游客一见倾心。

  有人说,“千万工程”改变的不只是人居环境。诚如斯言,“千万工程”仍在不断迭代升级,让诗画乡村承载乡愁记忆、让碧海青山注入振兴动力、让美好生活满足百姓需求。

  “美丽乡村要各美其美,滨海乡村更要不一样!”2021年以来,黄避岙深化美丽城镇创建,围绕“三清三美”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美化乡村。滨海乡村不仅有山海美景,更有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打造生态转化走在前沿、生态文明深入人心、乡村治理智慧有效、乡村环境优美怡人、基础设施完善便利、公共服务城乡一体、文旅融合美丽经济的共同富裕样本。

  同时,黄避岙主动融入“大花园”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差异化、功能化、片区化发展,专项投入12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完成黄避岙、横塘等村庄梳理式改造2个,骍角岙村完成县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创建,鲁家岙村通过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验收,高泥村获评省级未来乡村、省级气候康养村,点上示范、线上精品、面上风景的美丽乡村格局持续巩固。

  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黄避岙持续有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从而实现由表及里的全面提升。

  打造蓝海“聚宝盆”

  “千万工程”只有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

  曾几何时,三面环海黄避岙,村村靠打鱼为生,在疾风劲浪里讨生活。西沪港周而复始的潮水涨落带来了美景,更为黄避岙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动能。

  “千鱼万鱼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灿灿的大黄鱼。”大黄鱼,位列东海“四大海产”之首,是黄避岙的“致富鱼”。该乡高泥村拥有养殖面积3000余亩、网箱3200多只,素有“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的美誉,全村超过60%的村民从事网箱养殖,黄鱼年产值超1亿元,成为村民稳定的致富来源。

  大黄鱼也是一条“科技鱼”,从育苗到养殖到售卖,都有科技助力加持。在黄鱼生产培育上,黄避岙乡共有育苗公司3家,对黄鱼培育有着专业的研究,水产专家会精心挑选优质的“鱼爸鱼妈”进行培育,助力大黄鱼从源头精品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实施,高泥村已经成了全国文明村、省级特色精品村、省3A级景区村、浙江省网箱养殖第一村。

  除了海洋渔业,农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相融,也成为黄避岙的一道美丽风景。在黄避岙乡,农村田野擦亮文化底色,大力推动民生经济发展,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美丽因子”,“安澜别院”“水调歌头”等精品民宿,镶嵌在斑斓海岸上熠熠生辉。村民投身民宿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产业富民。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培育美丽产业的“基底”,黄避岙始终先行先试,在象山全县乡镇中率先探索“海上两山”改革,加快推动西沪港渔旅融合示范项目一期建设,谋深做精黄鱼全产业链,走好海洋经济发展共富路;进一步打造“耕海牧渔”消费新场景,全力推进“北纬30°斑斓海岸海洋运动文化产业线”建设;依托藻类等资源优势,谋划全国首单蓝碳拍卖交易,努力打通生态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

  “千万工程”进行时,与越来越美的乡村匹配的,是越来越丰富的产业形态,黄避岙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拓出一片片新蓝海。

  (图片由象山县黄避岙乡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36 黄避岙 风情港湾逐浪乡村新蓝海 2023-08-31 浙江日报2023-08-3100010;浙江日报2023-08-3100013;浙江日报2023-08-3100027 2 2023年08月3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