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创出事业来 引得村民归

——记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重良

  眼下,正是茭白采收上市的季节。看着水田里绿油油的茭白叶,作为第二批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重良很舒心,因为达塘村的茭白产业发展起来了。

  和很多偏远山村一样,位于新昌乡西部、群山围绕的达塘村也存在着年轻人外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全村户籍人口1500人左右,以前常住在村里的村民不足300人,且平均年龄超过60岁。

  “如何让村子年轻起来,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问题。”2017年初,在外做建材生意多年的陈重良在省委、省政府“两进两回”行动的号召下,竞选担任达塘村党支部书记。他回忆说,当时,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矛盾纠纷也很多。大家觉得在村里没活干、没奔头,有条件的都出去了。

  要让在外的村民回来,就得让大家有事做、有盼头。陈重良说,达塘村四面环山,有溪流有池塘,很适合种植茭白,就想着先把村子里的大片荒地利用起来。

  如今,翠绿的茭白田延绵成片。“尝一下,又脆又甜!”一位村民拿起一根还挂着水草的茭白,剥开外壳请记者品尝。水田里,10余位村民在收获茭白,路边的新鲜茭白已堆成了小山。

  这片茭白田,5年前是一块荒草地。陈重良说,为了开发这些荒草地,他努力说服发小、在外打拼多年的黄林回村。他知道黄林脑子活,肯下功夫琢磨,就让他帮助村里整理这些荒草地。

  之后,陈重良带领村民成立茭白种植合作社,建成156亩茭白基地,黄林负责生产管理。村集体规模化种植茭白,很多村民自发地将自己的田地流转。经过几年的摸索和钻研,茭白的品质越来越好,被运往衢州、嘉兴、宁波、舟山等地,一时供不应求。去年,合作社收获100多吨茭白,销售收入有70多万元。

  一根茭白撬动一个市场,达塘村紧接着成立贸易公司,开发蜂蜜、山茶油、遮阳帽等系列产品。近5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达塘村实现了逆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7年的零元增加到去年的超百万元,还创造了一批岗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有了钱,还得有个好环境。从2020年起,陈重良又垫付资金编制村庄发展规划,通过集资建成猴山景区、泉水鱼池、银杏大道、3A旅游公厕等项目。

  收入好了,环境变了,村民们愿意留下来,不少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也开始回村发展,其中还有大学毕业生。

  “在村子里,我也能够有自己的事业,还能学到不少本事。”1998年出生的小伙江晨尉说。

  2022年初,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杭州一家物流企业工作的江晨尉,听父亲说起村里变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回村。一回来,江晨尉就被村里的干事热情所感染,他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农产品的销售推广中,帮村民致富。

  在达塘村,年轻人越来越多,到2023年6月,常住达塘村的村民有560多人。

  夜幕降临,一群年轻人来到村办公大楼,陈重良和他们围坐在一起聊天。

  “我建议把我们的酒厂发展壮大,开发成一个品牌。”

  “我觉得,可以试着把城市的酒店品牌引进来,发展高端民宿。”

  ……

  年轻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这些年轻人,都是我们村和附近村在外就读的大学生。”陈重良说,为了改变达塘村朝气不足的问题,从2019年起,每年暑假,达塘村都会举办活动,邀请在外大学生回村走走,感受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我是前几天回来的,陈书记已经和我们开了两次座谈会了,和我们谈村庄、谈发展,也会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我觉得,现在的达塘村和以前不一样了,我毕业后也会考虑回来。”达塘村的大学生黄易春说。

  大学生们聊的一些想法,让陈重良深受启发。他希望不久的未来,有越来越多的青春面孔出现在达塘村,让这个偏远山村越来越美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创出事业来 引得村民归 2023-08-28 26127225 2 2023年08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