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6版:专版

青山之上 看见未来

黄湖镇:“绿色音符”谱写未来乡村共建共享名曲

  青山环碧水,白云照竹林。来到青山村,满眼绿意,足以让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可若因此就认为,这里只是个自然生态保留完好的原始山村,那就片面了些,毕竟这个小山村,已蝶变成为“生态艺术村”,村内已引进艺术设计、自然研学等各类业态近30家,以设计师、手工艺术、公益志愿者等主体的乡创人才80余位。

  青山村位于杭州余杭区西部山区黄湖镇,是一个群山之中的隐秘小村。它为何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青山之上,又如何寻觅未来乡村?

  复盘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20年,黄湖镇主要负责人将青山经验总结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起源,以美丽生态找到发展出路,又在强村富民中反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共建共享的闭环。”

  [【]一场水源保护 [【]

  带来首批年轻人

  要想知道青山村的魅力,还得进村走一走、看一看。

  从杭州市区到青山村,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进村路过龙坞水库时,记得停一停,因为路边的石墩上,有着手绘插画师、新村民小志最新的作品,讲的都是村里的故事;暮色降临,村里大草坪上的竹舞台又迎来了演出……

  有着自然之美,又有着有趣的人,这就是青山村与众不同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就源于龙坞小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启动。

  2015年,国际自然保护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的项目经理张海江,跟随项目来到了青山村。在他的印象里,彼时的青山村与大多数浙江山村一样,都是靠山靠水靠天吃饭。

  “龙坞水库周边有近500亩的林地,按照村里传统的养护方式,村民会用农药、化肥,但这样势必会影响水质。”张海江说。就在同年,大自然保护协会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万向信托合作,在青山村建起善水基金。

  这是一种新模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资本补助,鼓励村民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更绿色的方式养护竹林。与此同时,善水基金帮助村里开发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及传统手工艺制品,提高村民的收入。

  正是在这样互利共享的氛围里,张海江与青山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龙坞水库的水质,多年来始终保持在国家Ⅰ类水质标准;而村民在指导下,用传统竹编技艺结合金属材料,编织的工艺品也打开了新的市场。这让张海江等年轻人决定定居青山村,成为村里的新村民。

  正如青山民艺社成员、新村民陶缅所说,“青山村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有绿水青山,更在于在这里,我们可以和村子产生共鸣,不断碰撞出许多新的有意思的故事”。

  [【]人才进了村 [【]

  也有广阔天地闯

  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只有留下来,才能有新故事。因此,黄湖镇也在思考,如何让来了的人愿意留下来?“还是要让他们有实现价值的空间。”黄湖镇相关负责人答道。

  这一“空间”,既指建筑空间,也指发展空间。

  建筑空间很好理解,作为外乡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需要生活、工作的场地。“大多数村庄都缺乏品质的空间配套。即便是有,也很少用作青年人才公寓、创意空间。”青山村职业经理人杨环环说,“年轻人来了,需要租住在村民家里,生活习惯不合,自然就不愿留下。”

  基于这种考虑,黄湖镇在村内盘点闲置空间,将一处原本废弃的幼儿园改造成青山青年社·里三畔。公寓内配有四人间、单人间、共享厨房等,可以为来到青山村还未落脚的新村民、志愿者提供个人长住、短期旅租。

  而同样是经闲置空间改建的青山青年社·龙坞里则更着重用于新村民创业办公的空间。不久前,“在青山群响艺术季”在青山村举办,龙坞里展出的青山民艺社展览,一度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

  为引新村民进村后的发展空间,黄湖镇先后制定出台了“未来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和黄湖镇招商产业政策,针对人才贡献度进行政策激励,为新村民的到来提供帮助与支持。

  [【]留下成为新村民 [【]

  把村当成家

  走在青山村里,或许你会注意到,附近田间挂着造型各异的牌子,村里称之为“怪兽驱鸟牌”,这些牌子由新村民带着村里的孩子一起设计制作,用于驱赶“偷吃”农作物的小鸟。这样一来,在不围网拦截伤害鸟类的情况下,解决了果农收成受损的难题。

  新村民参与,解决老村民遇到的难题,在青山村并不特别。“就像最初的水源保护项目一样,新村民留得住,关键就在于把村子当成自己家,与老村民一同共建共享乡村发展。”黄湖镇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让更多的新村民能参与村庄共建,早在2019年,黄湖镇就邀请新村民成立青山同心荟。黄湖镇党委、青山村村委定期联合青山同心荟成员会,在“未来乡村议事厅”机制下,协商未来乡村建设、乡村基层治理的多种可能。

  此前,黄湖镇探索的“自然好邻居”计划,让全村村民在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收获了更多。比如,村民不使用一次性制品、按标准垃圾分类,就可以收获一定的积分。凭借信用分和贡献分,村民可以在“善美青山”小程序上兑换,享受到相应的产业导流、文明信贷、贷款贴息等绿色金融政策。

  不仅如此,在余杭区打造的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指导下,黄湖镇通过党建联建共富工坊联合体,成立绿水播坊共富工坊,借助“善美青山”数字平台,对乡村农特产品、手工艺品、“自然好邻居”民宿等资源进行线上销售。截至目前,绿水播坊已直播带货销售额近20万元。

  “新村民到来,是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留下,是因为有发展的空间;融入,是因为与村共建共享、共同富裕。这就是青山经验。”黄湖镇相关负责人说。

  (图片由余杭区黄湖镇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36 黄湖镇:“绿色音符”谱写未来乡村共建共享名曲 2023-08-23 浙江日报2023-08-2300012;浙江日报2023-08-2300014;浙江日报2023-08-2300018 2 2023年08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