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专版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

永嘉:共赴乡村里的“诗与远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南朝文学家陶弘景来到永嘉楠溪江时,写下了这样的山水诗句。

  如何留住“诗与远方”?20年来,永嘉持之以恒推动“千万工程”深化提升、迭代升级,推进“三基三主”建设,于“硬件”层面全面塑造宜居宜人的农村人居环境,并以此为基底激活创业创富的农村发展动能,描绘乡村“生态宜居、共富共美”新画卷。

踏上美丽“新跑道”

  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既有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集镇,又有工业经济发达的新型城镇。然而农村数量大,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等,曾是当地“成长的烦恼”。

  农村环境整治千头万绪,该从何入手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岩坦镇源头村里可以找到答案。

  远看群山环绕,近看房前绿水悠悠,仿佛进入了山水画卷。看到如今的美丽景致,谁能想到曾经的源头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家家户户都有露天茅坑。“那时我们走在村里都要捂着鼻子”是村民谈起村庄变化常挂在嘴边的话。

  实施“千万工程”后,村两委带领村民拆违建、清“臭源”、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平台,5天整治319间小屋,40天完成全村环境综合整治,摘掉了“垃圾村”的帽子。如今的源头村成了全国闻名的“无废乡村”,村里村外道路洁净平整,民宿、农家乐应有尽有,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落成了实景。

  昔日“脏乱差”,今朝“绿富美”。楠溪江从源头村穿过,沿江望去,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一个“源头村”。

  为让乡村踏上美丽“新跑道”,永嘉围绕“宜居宜业”下足功夫。全面整治破旧房屋、村内道路、房前屋后,清理露天粪坑和猪舍牛栏,修建生态公厕、村民广场,清淤村内水渠管网,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彻底改变“垃圾就近掩埋”“旱厕随处见”等乱象,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为村民美好生活夯实基础。

  同时,永嘉落地实施《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禁止工业项目进入,真正守住“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永嘉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全省领先,成为浙江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

  环境整治来之不易,永嘉把保护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全域治理、全域景观。

  全域治理——坚持党政主导、各方协同,永嘉严格对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建立挂钩包联、互比互促、督考闭环“一盘棋”联动机制,举办“两最”评选、村社书记擂台等学习比拼活动,统筹抓好问题治理、长效管理。发动群众共建共享,涌现一批如“草根环保第一人”陈飞等民间环保人士。

  全域景观——把“千万工程”与永嘉优美山水生态、深厚文化底蕴、独特建筑风貌相结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历史文化村落分门别类、分级保护,规划和设计因村制宜、科学开发。开展“百家修百屋”行动,乡贤认捐金额超5000万元。“农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为永嘉上下的共识。

  “千万工程”实施20年,永嘉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后在整治范围、内涵上不断延伸拓展,用美丽生态重塑乡村风貌。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授予“中国景观村落”称号,枫林镇列入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全县95%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其中特色精品村35个、达标村435个,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产业飘出“幸福味”

  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岩头镇丽水街古村将破旧不堪的农房修缮改造,与百年古村融为一体;坑坑洼洼的卵石小道修葺一新,变成了楠溪江独有的乡间景观。街角小巷、房前屋后一步一景都古色古香、别有韵味。

  环境变好了,老百姓上哪儿去挣钱?村里怎么发展?当地活化千年古村的历史文化禀赋,打造文旅、音旅、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入选“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3万元。今年7月,改造提升的丽水街横街开街迎客,“黑胶唱片”+“咖啡市集”,以音乐咖啡为链,掀起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潮。

  “千万工程”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更让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丽水街古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向周边辐射,联动品牌打造。当前,永嘉创建岩头-枫林“宋韵楠溪”县域风貌区,连片推动产业转型、城镇能级提升、民生事业改善,以音旅融合助力共富,开展沉浸式“夜游楠溪”,实施艺术驻村计划,构筑“四节三营”全年度音乐矩阵,打造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古风今韵”更显生命力。

  绿水青山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也把好日子带到眼前。除了结合乡景,在培植乡村产业中,永嘉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向纵深推进“三位一体”、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搭建“嘉里工坊”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等,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幸福味”飘进农民生活。

  延伸产业链拓宽致富路。落地建设永嘉县生态农业创意园、麦丰预制菜总部基地等亿元以上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累计培育各类农业生产基地1400多个。设立“麦饼办”、出台永嘉麦饼团体化标准,孵化“王大妈”“楠溪麦饼王”“麦饼西施”等品牌,产业年产值6亿元;强化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合作,永嘉乌牛早提质升级,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5年茶产量年均增幅约3.9%。

  “家门口就业”致富不出村。永嘉累计打造86家“共富工坊”,“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盘活剩余劳动力。探索“农户+村集体+经营业主”,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激活农村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行“千企助千村”“百名会长结百村”行动,在外永商资金回引投向乡村振兴领域近40亿元。

  在厚植乡村产业发展动能的背后,永嘉还深度挖掘闲置资产潜力,率全省之先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和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探索宅基地使用经营权流转,激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健康养老等农村二、三产业。全县特色民宿达500多家,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近2000人。

  “千万工程”开启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拉动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发展链条。20年来,永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081元提高到31333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3.03缩小到1.92。“乡村+”农业、旅游、康养、文化等业态百花齐放,创成A级以上景区村227个、占比超40%。全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行政村比例达55%以上。永嘉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百强县,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

“内外兼修”促融合

  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永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越走越宽。然而相较于城市,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

  “实现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农村的生活质量不差于城市,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这也是永嘉万千村民孜孜以求的期盼。如今在永嘉大地上正逐渐变为现实。

  每到中午时分,金溪镇龙头村的老人三三两两来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就餐。“饭菜都好吃,免费又方便”,84岁的潘梅雪从食堂开办起就在这里吃饭。近年来,村两委和乡贤共同出资近80万元改造提升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四层高的楼安装了电梯,楼里还设有图书阅览室、电教室、书画展区等活动场所,每天都是村里老人的热门打卡地。

  龙头村的变化是永嘉回应群众期盼,提速城乡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嘉实施“城乡提升工程”,将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途径,做深做实“四治融合”体系,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优质公共服务下沉乡村,将服务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基层矛盾化解率达到100%,全县村社服务实现100%覆盖。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县农村公路达到2700多公里,里程数居浙江省第一。

  有了“面子”,也要重“里子”。永嘉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依托文化礼堂等阵地,提升和乐和美的农民生活品质,提振乡村“精气神”。

  水云村的文化礼堂融合“餐饮+二十四节气+宋韵文化”,重现“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美学。群众来此可通过食、游、赏等体验南宋文人墨客生活饮食场景。水云村还落户全省唯一“宋韵文化实践研究中心”,创新文创产品、创办特色文化活动,不仅深受当地村民喜欢,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32万元,成为楠溪江流域的“宋韵名村”和“旅游强村”。

  如今,永嘉540座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在楠溪江畔,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结合的思路,在提升设计上推陈出新,在内容策划上丰富多元,在活动形式上灵活多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筑牢乡村文化底蕴、乡村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还有一群“嘉”乡代言人走街串巷乐此不疲地为家乡“吆喝”,展示和推介乡村极具吸引力的亮点特色,讲好永嘉村里的故事,以实现“村村有故事、人人能传诵”。

  “千万工程”,久久为功。在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永嘉将力争走在前作示范,建设和美乡村永嘉新图景,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为全省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永嘉经验”。

  (本版图片由永嘉县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23 永嘉:共赴乡村里的“诗与远方” 2023-08-21 浙江日报2023-08-2100007;浙江日报2023-08-2100011;浙江日报2023-08-2100018;浙江日报2023-08-2100012;浙江日报2023-08-2100024 2 2023年08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