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34版:专版

千年古城·诗画枫林

在枫林看见未来乡村烟火气

  永嘉楠溪江中游腹地,有一千年古城,它坐落在群山环绕中,一条狮溪绕着古城弯弯曲曲地流淌,最后注入西面的楠溪江。

  古城名曰枫林,古称丰里,初唐时已颇具规模,文人雅士往来居住,以充满唐诗意境的枫林命名这片乐土。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枫林在楠溪江畔,聆听山水之音,孕育永嘉学派,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浙江诗路文化建设高地。

  而今,乘“千万工程”东风,借复兴“千年古城”之势,枫林正从辉煌的历史走来,奔向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描摹千年古城新韵

  盛夏,漫步在枫林镇圣旨门街上,长巷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两侧层叠错落的古民居,历经千年仍保留着原本的风貌。老屋里,老人轻摇蒲扇,杂货商品随意铺放。岁月静好、悠悠古风扑面而来,恍惚间像是穿越回了明代。

  圣旨门街是明代古街,因徐尹沛公的孝悌故事感动了皇帝,在街中心点敕建了圣旨门牌楼。而后街上商铺林立,成为繁华的集市,有专家提及“是明代店铺的活标本”。以圣旨门为中轴线,向四周呈长方形扩散约1.02平方公里,正是古城的核心保护区。2021年,枫林入选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单位。

  作为新试点,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模板可复制。“复兴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靠大拆大建显然行不通。”枫林镇党委书记吴理俊说,权衡之后,枫林选择“微改造、精提升”,以古城历史格局为基础,严格执行修旧如旧,保护提升整体风貌。

  千年时光荏苒,古城馈赠给枫林的“礼”也相当贵重,核心区内保留着数量可观的元明清及民国建筑,约占建筑总面积50%,现遗存文保单位16个、文保点21个。近年来,枫林摸清“家底”,已整理出明朝的圣旨门楼,清末民初的御史祠、徐定超故居、惠日寺等,累计修缮古民房、古建筑581间。

  古城焕新之际,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枫林文化,也被深度挖掘:枫林是山水诗乡,孕育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胜地,永嘉包产到户率先实践的地方,有中国最为传统完整的耕读模式,是研究近代史的鲜活标本……在这里,一步一景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为枫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先天优势。当前全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瓯江山水诗路核心地”落户枫林,参观者可品味秀美风光和游玩精彩项目。

  “建筑是骨架,文化是魂。只有注入文化内核,古城才能有血有肉运转起来。”吴理俊认为,保护不是一味腾空保留,更要提炼文化。作为武术之乡、象棋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枫林计划打造14座民俗馆、展示馆,不仅呈现永嘉人崇文、尚武、重商的风格,还追溯温州人从商的思想源头,挖掘永嘉学派思想对现代温州精神影响,让枫林古城成为讲好温州故事的金名片。

  让历史文化可感可知,也要让百姓家园可商可居,这是枫林古城“活着”的必备条件。为保留古城烟火气,枫林没有强制将所有原住民迁出。同时,用活古建筑,做好文旅融合。以清明上河图等载体溯源建筑风貌,引入业态,打造“沉浸体验式”古城;挖掘牡丹诗会、慥堂书院,重现瑶亭御风、草堂晚霞等“枫林十景”;集小吃、酒肆、文创、民宿等业态一体的南宋活态生活街区将再现古城。

  老街上,百年馄饨店再开张,家族第6代传承人徐新宇拾回手艺,为游客端上一碗碗有着“清朝风味”的馄饨;徐成龙将闲置30年的枫林供销社旧址,改造成集民宿、展览于一体,具有民国风情的“枫林里”咖啡馆;徐翔将金粉胶店开回枫林,凭着老手艺的好味道,收获不少回头客,每月收入过万……

  自枫林启动古城复兴后,镇上的陌生面孔多了,游客也多了。几乎每一个来过枫林的人都会被当地的“土特”美味征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绝活”“老手艺”,使枫林古城成为展现原住民真实生活的生动画卷,新业态的引入也将新的功能和需求带入古城,促进古城自我更新。“古今相融”让枫林的烟火气渐浓,成为古城复兴的有力见证。

  和美乡村人气旺

  从圣旨门街驱车出发,约5分钟就到江枫村。在这里,见到了锦里湖西民宿的负责人郑爱飞。自民宿开业以来,她深刻感受到枫林的蓬勃发展带给乡村振兴更多的可能性。“乡村是城市人向往的‘诗与远方’,有着最纯粹的绿水青山。当前民宿朝着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发展,乡村的空间大,可塑性更强。”

  走进锦里湖西,肆意撒欢的大片草坪,与隔江的芙蓉青山遥望相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手一拍都是大片。每个月,民宿组织应季采摘、亲子农耕等研学活动,成为亲子游乐的天堂。乡村与民宿的双向奔赴,让郑爱飞毫不犹疑在枫林西优村开起了第二家民宿。

  枫林古城的“出圈”,带动周边村庄盘活闲置资源,拓宽乡村振兴共富路。不少外来创客看中了枫林的创业氛围和成长空间,成为枫林的新乡贤。包括锦里在内,如今的枫林遍布田家陌上瘾、君兰隐丛、林间小筑、自然岛水上项目等30多个乡创团队,还有艺术家来村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引进优质文旅项目,以其龙头示范效应拉动乡村人气,提升乡村环境。在吴理俊看来,激活乡村的创造力,还需让村民意识到“乡村振兴主人翁”的地位,引导发挥所长、重拾传统手艺,发展“接地气”的产业,才是乡村最纯粹的内生动力。日前,沙岗粉干美食节在镬炉村举行,色香味俱全的“粉干美食”征服了现场观众。沙岗粉干是楠溪八珍之一,宋朝的食中佳品,其手工制作技艺列入温州非遗名录。家门口的大赛让村民黄银平按捺不住了,想凭着炒粉干手艺开一家农家乐,“炒得好吃,才能让村里的粉干卖得更好”。

  向外招引,对内挖潜。像这样的双赢案例,未来在枫林会有更多。谋事更在人,最近江枫村党总支书记周望东正忙着接洽户外水上项目、江枫研学体验中心等资源需求,未来将利用村社大棚种植基地,国学堂、湖西糖厂旧址,挖掘艾草等药材文化,融合现代研学理念,在打造乡村研学基地的同时,发展大健康等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如今,枫林将沿江的江枫、镬炉等11个村,以绿道为纽带串联成线,一村一主题谋划建设景沙岗文创、新坊民俗体验、镬炉寻味、江枫研学、垟山头旅居、龚埠休闲度假村落,连片打造“红枫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区,成为楠溪江重点引流网红打卡地。

  借由古城复兴的契机,枫林正走出“深闺”,敞开大门笑迎八方来客。而古城蕴藏的文化基因和发展活力也激发出周边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古城和乡村正走出一条融合发展之路,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枫林大地上徐徐铺展。

  千年古城启新程

  “复兴”的意义,每一个枫林人都能说出诸多缘由。这里承载了天南地北、几代枫林人的记忆,30多万内外打拼的枫林人,期盼着家乡的腾飞。这种迫切的愿望,根植在枫林曾经繁盛的基因里。

  历史上的枫林,是楠溪江中游水陆古道交通枢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浙南军事重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择地安居,至初唐已初具村落规模;清代是温州府同知守备、永嘉县丞署衙门驻地,号称“小温州”;镇头的昭浦码头在古时常年舟楫交错,客商往来如梭,见证了当地的繁盛,可谓“一部枫林志,半部永嘉史”。

  改革开放后,枫林的发展受多种要素制约,落在了后头。楠溪江改道、码头消失,枫林与外界所通的只有一条县道。外面的人不愿来,出去的人不愿回,交通不便终没能将人留住。

  而今,杭温高铁在枫林设楠溪江站,枫林将融入杭温一小时交通圈,古城再迎发展新机遇,这也几乎是每一个乡创团队最常谈及的。随着诸永高速、雁楠公路、41省道南复线开通,未来枫林到温州市中心、楠溪江各景区仅30分钟,到雁荡山仅需1个小时。

  作为温州城融杭接沪的后花园,围绕岩枫一体化“楠溪江一级旅游接待中心”的定位,当前1500亩的站前高铁新城商务区正加快建设。距离高铁站约3公里的枫孤溪,将规划打造2800亩的五星级酒店度假区。届时,西部沿溪民宿带、东部生态主题园、北部观光旅游区、南部休闲度假地将重塑枫林新貌,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下”,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

  山水田园静卧,历史文化名镇与高铁商旅齐头并进。在做深“复原”“复活”“复兴”的文章里,“唐诗景里见枫林”将照进现实。这条共富路上,以古城复兴为龙头,带动全域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复兴、特色产业、百姓宜居”的枫林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图片由永嘉县枫林镇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34 在枫林看见未来乡村烟火气 2023-08-21 浙江日报2023-08-2100012;浙江日报2023-08-2100014 2 2023年08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