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味 瓯派韵 时尚范
共绘温州和美乡村新风景
应忠彭
青山绿水间,鸟飞虫鸣;沙滩海岸边,凉风习习。盛夏时节,行走浙南大地,山、江、海相融,乡村处处皆风景,“诗和远方”就在百姓家门口。“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如何点亮乡村?
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温州正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主导产业、主体风貌、主题文化“三基三主”十大工程建设,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打造乡土味、瓯派韵、时尚范的浙南乡村新风貌。温州,正在进行一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
从“一时美”向“持续优”
“这里之前是一家废弃的仓库,经过环境整治后,面貌大不一样。”走进温州市苍南县赤溪镇石塘村,神奇的“黄金海岸”已然呈现:鹅卵石滩,庭院花开,环境整洁。原先石塘村是传统渔业村,房前屋后都堆满渔业用具,街道上存在“赤膊房”、线乱拉等“乱象”。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把时间拨回到20年前,那还是另一番情景。浙江的广大农村面临着“成长的烦恼”,经济快速发展,村庄面貌却不如人意。有人曾形容:“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温州城乡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有人形容:“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一场环境大整治由此拉开。从“垃圾治理”到“厕所革命”,从关停“小散乱”企业到实施生态修复,乡村海岛面貌焕然一新。
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就是一个典型。2003年以来,当地以“千万工程”为契机,村“两委”顶住压力,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党员企业主带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电镀、冶炼、抛光等污染型企业,真正呵护好村庄的兴旺之源、致富之源、美丽之源。如今,村里“小桥、流水、青山、古榕”,如诗如画。
永嘉县源头村又是一个典型。在外打拼的乡贤陈小静回到村里,打算办民宿,却发现村里环境“脏乱差”。那时,村里唯一通车的道路两边都是露天坑、牛栏、猪圈,臭气熏天。“要改变源头,得从环境入手。”陈小静当选村主任后,顶着压力,“端掉”臭源。如今,村里村外道路洁净平整,民宿、小吃馆、农家乐应有尽有,迎来游客盈门。
乡村之所以能成为乡里人的美好家园、城里人的向往乐园,环境是基础。20年来,温州全市农村环境加速“净颜”,从清洁乡村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再到未来乡村建设,始终对乡村“美颜”常抓不懈。
实现从“环境美”向“生态优”拓展。温州关键用好这三招:全员聚力、全域攻坚、全局蝶变。
全员聚力。坚持党建统领、干群联动、人人参与,组建市县乡千人工作群,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实行每周无人机巡查、每半月现场督查、每月督办评价、每季互学互比,创新最美最脏“两最三比”评选等机制,开展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三级大比拼”。
全域攻坚。一头抓示范,打造和美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20个、示范村200个;另一头抓全域,每个季度集中整治100个风貌落后村,重点整治乡村环境十大问题。仅今年以来,拆除乱搭建129.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48.5万吨,新增划线车位1.8万多个。
全局蝶变。立足山区、平原、海岛等不同地貌特征以及城郊村、农业村、渔业村等不同发展类型,分类编制乡村风貌建设提升“技术指南、3类图集、负面清单”系列导则,实现重点村规划设计全覆盖。
截至目前,温州已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91个、3A景区村249个;省级特色精品村291个、未来乡村38个,展现“千村千面”,村村有风景的美丽生态。
从“风景美”向“产业强”
环境持续向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乡村来。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温州既最大程度尊重了农村发展的原貌,也遵循了不同村子自身发展的规律,“量身定制”出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如今,走进温州的农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个村子都有不同的乡土风貌、精神气质。
在温州瑞安曹村的田园旁,市民边听音乐、逛市集,边尝“稻田小龙虾”。“曹村的土是富硒的土,水是珊溪水库的水,所以小龙虾养起来个头大、肉质好,吃起来带甜味。”浙江荣海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晓荣算了一笔账,稻田养小龙虾,不占用基地、不减少耕地种植面积的同时可增加亩产值,较传统“纯两季稻种植”的模式,亩均收入从3197元提升到9197元。曹村镇小龙虾总产值达360万元,让“稻田小龙虾”成为农旅融合的新产业。
从“风景美”向“产业强”转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乡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乡村产业不断发展,让更多农民过上新村美、生活甜的好日子。瞄准浙江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新目标,温州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提升乡村发展动能。重点围绕一盘菜、一条鱼、一根草、一杯奶、一个果、一片叶等“六个一”农业全产业链,大力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大农业平台35个,实现“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以风貌整治为契机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
让乡村产业兴起来。温州引导镇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壮大了乐清铁皮石斛、苍南番茄、泰顺竹木家具、洞头大黄鱼等产业集群。比如,文成聚焦“水经济”,走出水生态、水制品、水文旅、水能源、水养殖“五水共富”新路子。温州大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尤其是紧盯预制菜“一城十链百企千亿产值”目标,培育产业链企业300多家,打造东南沿海预制菜产业名城。
让农民口袋富起来。温州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边角地等,抓好“百镇千坊·富民兴业”,建成“共富工坊”951个,定向吸纳就业3.9万人,人均增收超2600元。如泰顺“跑步鸡”跑进了“大市场”,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2万元。全面开展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整合形成医疗保障、残疾人、就业创业等“1+31+X”政策工具箱。
让集体经济强起来。温州探索以农兴旅、以旅富农新路径,丰富精品民宿、非遗展示、海上夜市、休闲体育等新业态。实施“百亿强村”计划,推进“乡贤助乡兴”,去年,乡贤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26个,村集体总收入超125亿元。
20年来,诗画温州催生了美丽经济,休闲农业、文旅、教育、康养、文创等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农家乐、乡村非遗等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从“乡村美”向“现代化”
久久为功,提升环境之美,温州乡村从盆景到风景;强村富民,让温州的和美乡村成色更足,更有底气。
牢记“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要求,推动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让“人的一生、人的一天”在农村幸福可感。当下温州,聚焦城乡融合,正推动“乡村美”向“现代化”蝶变。
在“千万工程”助力下,共富通道更加通畅,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全面跃升的成就。温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底的5091元,提高到2022年底的38482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002年底的2.86缩小到2022年底的1.91。
行走温州,百姓幸福生活处处可感。平阳县南麂镇东方岙村实现“岛上群众办事不出岛,陆上旅游游客服务好”目标;永嘉县岩头镇丽水街,高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全力打响“楠溪江乡村音乐漫都”品牌;南田镇武阳村,创新基层治理体系与能力,让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率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千条万条,让群众受益是第一条。“千万工程”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于真正让群众受益,从而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而群众口碑的赢得,离不开每一步扎实的行动。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温州构建沿江发展轴、沿海产业带、生态发展区“一轴一带一区”布局。深化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在泰顺生态大搬迁,累计搬迁农户超10万人;累计新改建“四好农村路”超1万公里;推动百兆光纤、5G网络、电商配送进村入户。
二是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成瓯江红“共享社·幸福里”1247个,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公办义务教育“教共体”全覆盖,累计建成老年食堂632家,打造儿童友好试点单元450个,500人以上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礼堂,实现“村村有故事、人人能传诵”。
三是要素资源畅快畅通。深化农村“三位一体”“三块地”等改革,推进“两进两回”,实施千名农播客培育计划、百名农播乡村行,招聘、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
“千万工程”,久久为功。面向未来,温州计划以未来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带、乡村产业平台为基础,统筹考虑片区内人居环境整治、村落保留点风貌提升、农村新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山水林田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打造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100个,覆盖500个以上行政村,努力使和美乡村建设连片成带、组团提升。
(本版图片由温州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