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敢闯政府敢为,浙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千万经营主体诞生记
本报记者 全琳珉
8月10日上午,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办事大厅内,浙江华捷新能源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健拿到了营业执照,这是浙江省颁发的第1000万张营业执照。大厅内掌声雷动,浙江经营主体总量达到1000万户,实现历史性突破。
浙江企业登记管理恢复之后,浙江用了40余年时间达成经营主体总量破千万的成绩。
这是民企敢闯与政府敢为的生动写照。正是一家家经营主体的坚韧奋斗、一项项改革的持续推进、一项项帮扶政策的精准落地,让广大经营主体茁壮成长。
从1到1000万,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1000万户里的
浙江特色
在颁证仪式现场,记者看到一排显眼的宣传展板,上面展示的是浙江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节点。展板照片或黑白,或彩色,诉说着一段段不断打破壁垒、突破禁锢的故事——
1980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全省工业企业进行全面复查,对各类企业进行整顿,并核发营业执照,重新进行登记管理;
1980年12月,温州的章华妹领取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8年6月,萧山市微型轴厂领取浙江省首张私营企业营业执照……
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截至目前,浙江已拥有在册企业350万户,在册个体工商户645万户,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48万户。按照去年底浙江常住人口总量计算,平均7个人当中就有1个老板,每19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浙江不是全国第一个经营主体总量破千万的省份。在这之前,已先后有广东、山东、江苏、河南珠玉在前。
虽不是第一,却浙江味十足。
“从浙江1000万户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成分来看,民营经济的含量非常高,这是浙江经济最大的特色优势。”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浙江个私经营主体达967万户,占比96.7%,其中私营企业达322万户,占企业总量92.05%。
量不在多,在于精。这些个私经营主体中,既不乏比肩跨国集团的大企、强企,也不乏个体工商户。
在《财富》发布的2023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浙江有8家企业入围。在《财富》发布的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排行榜中,浙江有47家企业入围。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有107家企业入围,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
“大块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小块头”活力不容小觑。
根据省市场监管局对2023年二季度个体工商户发展状况进行的抽样统计调查(25个联络点,样本量9.9万户),浙江个体工商户户均营收16.82万元,环比一季度上升4.34%,人均营业收入(产值)8.63万元,环比一季度上升14.61%。户均吸纳就业人数1.95人,整体带动就业约1200万人,约占全省就业人口的30%。
随着各地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浙江经营主体总量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
目前,全省一二三产业企业数量比为1.27∶24.86∶73.87,个体工商户数量比为2.7∶12.27∶85.04,“三二一”产业结构稳固,服务业占比逐年上升。
分行业类别来看,以数字经济、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发展,不断为我省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积蓄新动能。截至目前,科技、信息两大行业经营主体总量与去年7月底相比分别增长19.1%、17.25%,在19大类行业中名列前茅。
浙江第1000万户经营主体浙江华捷新能源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恰好就是一家科技型企业,主要运营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业务,是大华股份的二级子公司。
“近年来,我们切实感受到浙江的创新氛围十分浓厚,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投入十分支持,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崔健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千方百计保主体
如果以百万为单位,把浙江1000万经营主体的成长史划分为十个阶段,便能发现从900万到1000万这个阶段的用时格外短:仅12个月。这也是史上突破百万量级用时最短的。
但这12个月,刚好也是经济增长面临重重挑战的时刻。今年以来,虽然经济社会逐渐恢复常态化运行,复苏回暖态势明显,但由于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浙江何以刷新破百万的新纪录?
“留得青山在”,是开启加速模式的前提。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浙江一直在千方百计保住经营主体,针对各类经营主体的痛点难点,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用真金白银为经营主体增信心、强活力。
嘉兴市秀洲区一家餐饮店的老板管利英清楚地记得,2022年2月开始,因疫情反复,她的店铺多次关闭,资金周转困难。正在发愁时,同年5月,浙江出台首个个体工商户纾困政策《关于扶持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的“推动个体工商户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扩面增量”,正好解决了管利英的燃眉之急。
如今一年多过去,管利英的餐饮店早已依靠当时申请的贷款渡过难关,如今营业额已恢复至2019年水平,贷款也已还清。“如果没有那笔贷款,真不知道是否能熬过来。”管利英感激地说。
刷新纪录的背后,更有浙江长年累月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加持。
企业开办,是企业生涯的开端,决定着企业对当地营商环境的初步印象。多年来,仅为企业开办这一件事,浙江就使出了浑身解数。
2018年以来,浙江主动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率先开展全国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全力构建“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验证、一表填报、一次领取、一日办结”模式,打造企业开办“一站式”办理平台,推动企业设立、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医保登记、公积金缴存、银行预开户及代扣代缴全流程“一件事”办理,全省企业开办网办率达93%以上。
“原本以为要一个星期,结果只用了两天半,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崔健表示,以前就一直听说浙江的营商环境很好,没想到会这么好。这下,公司更加坚定了在浙江创业的信心。
这只是浙江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一小部分。从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到探索平台经济监管创新实践,再到创新柔性监管改革,浙江不断打造“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环境品牌。
“正是由于持之以恒持续发力,为浙江营商环境的良好口碑添砖加瓦,市场信心才得以在短期内迅速回升。”省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省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116.68万户,同比增长22.42%。仅县级市义乌,今年新设市场经营主体就超过16万户,同比增长41.52%,最高峰时一天近1600户。
让“青山常在”
每到一个整数关口,都是整装再出发的重要时刻。
对浙江来说,不能仅仅追求表面数字的华丽。浙江的人口和市场承载量有限,经营主体的数量不可能永远增长下去。
如何为广大经营主体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土壤,让这1000万户经营主体“青山常在”,才是永恒的课题。而更好的营商环境,无疑是回答这道题的最佳答案。
浙江一直是营商环境优等生,但对标国际一流,部分指标仍有差距。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随时会来。一个确定性的营商环境,才能让经营主体吃下定心丸,勇敢地开门应对。
今年,浙江提出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瞄准“对标国际一流,锚定国内最好”的目标定位,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眼下的浙江,正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条主线,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7月27日,一场特别的比赛在太湖之滨的湖州市长兴县举行。寻常比赛比拼的是才艺技能,这场比赛考验的却是选手对公平竞争审查的业务能力。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是指约束政府的行为,确保今后政府出台的各种产业、投资政策,都要以不破坏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为前提。
自2016年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来,浙江已审查新制订政策文件57054件,经审查修改或不予出台1280件。2018年以来,立案查处行政性垄断案件12件,督促各地纠正行政性垄断问题373个。目前浙江正在推进《浙江省公平竞争审查办法》立法。据第三方机构测评,目前我省公平竞争环境社会满意率达95.2%,比2019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奋力打造公平竞争政策全域实施领跑省是我们的目标。”省市场监管局反垄断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仍将强化公平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完善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部法律的出台往往历时数年,对于新模式、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浙江来说,光等立法来帮助经营主体维护切身利益是远远不够的。
为突破当前数据知识产权保护难点,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开发上线全国首个多跨贯通的“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并制定出台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领域规范性文件《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截至8月3日,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共受理登记申请222件,公示39件,登记发证56件。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落地,经营主体发展史将不断续写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