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电诈虽可恨,连坐不可取

  熊志

  近日,有网友给湖南省涟源市委书记留言,质问滞留缅甸人员家属是否同罪。据悉,其儿子周某某外出打工快5年未回,“养儿如此,我已当他不存在了”。该网友上传的图片显示,房屋外墙被喷涂了“涉电诈窝点人员之家”字样。

  给涉嫌电诈人员家属房屋喷涂如此字样,到底合不合适?出于对电信诈骗的深恶痛绝,不少网友对该做法表示支持,但毋庸置疑,喷涂的字样带有羞辱色彩,这不啻于将其家属公开示众,有连坐的嫌疑,该行为更涉嫌违法。

  面对外界争议,当地回应称,其子周某某是该镇唯一一个没有被劝返的人员。说白了,“出此下策”,除了警示目的之外,主要还是想给家属施压,让家属协助劝返。

  这样的动机当然不能说错。电信诈骗危害甚大,一些电诈人员藏匿在缅甸等境外地区,跨境执法难度较大,往往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劝返,让其投案自首。

  问题在于,初衷合理,也要手段合法合规;电诈人员可恨,不等于其家人应该代为受罚。哪怕周某某确实是诈骗犯,正如家属质疑的:“家人是否同罪?”

  给房屋涂上红字,对滞留缅甸的周某某,当然起不到惩戒效果,最终受牵连、被羞辱的还是其家属。在法律层面,家属及其儿子周某某,都应罪责自负,一人做事一人当,儿子犯罪、全家遭殃,这明显有违现代法治精神。

  在情理层面,将电诈人员家属变相示众,同样很难站得住脚。按照官方回应,周某某涉嫌电诈不假,然而家属表示其多年未归,“已当他不存在了”。如果不存在包庇,这层血脉关系,不应该成为被辱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操作早就不是个案了。除了给涉电诈人员家属房屋喷漆外,还有的地方用力更猛,如扣留直系亲属身份证、冻结银行卡账户,甚至给全家暂停医保补贴。

  类似手段当然难言合理合法。希望家属配合劝返,完全可以加强普法劝说力度,在家属没有藏匿、包庇的前提下,对电诈人员的打击应当局限于涉电诈人员本身,不能株连无辜、误伤家属。

  随着法治观念、权利意识的增强,搞连坐惩罚、示众羞辱,在当下争议越来越大。即便是针对电信诈骗这样的社会顽疾,地方政府在出手整治时,也应该秉持法治精神,而不是想一些于法无据的“盘外招”。事实上在媒体曝光后,此前一些采取过类似手段的地区,已纷纷认错纠正。

  不管怎么说,一人电诈、家属连坐不可取。打击电信诈骗难度再大,也不能违背程序正义,违背法治精神。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电诈虽可恨,连坐不可取 2023-08-04 26055609 2 2023年08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