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石泉村请文艺村长来上课
村里娃有了精彩暑假
本报记者 叶诗蕾
从繁忙的318国道拐进乡村公路,一座白墙黛瓦、山水相依的古村落映入眼帘,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到了。
“直接来百桌厅吧,钱老师的课马上要开始了。”刚停好车,村妇联主席刘芸就发来消息。我快步穿过古桥,沿着石板小路,来到了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围廊式建筑前。
百桌厅是一座古建筑,也是石泉村文化礼堂所在地。推开二楼农家书屋的镂空雕花木门,齐肩短发、一身长裙的钱爱康正在上湖笔研学课,近20位孩子围坐在一张长长的书桌前,托着脑袋认真听讲。“钱老师是省作协会员、湖笔技艺传承人,也是我们石泉村的两位文艺村长之一。”刘芸轻声向我介绍。
近年来,长兴县深入开展“艺术乡建”,引导文艺家协会与镇村结对建设乡村“文艺共同体”,派驻文艺村长开班授课、挖掘村庄文化、保护非遗项目等,为“千万工程”赋能。“这个夏天,我们进一步深化‘艺术乡建’。”刘芸说,石泉村专门请来文艺村长等大咖,不定期为村里的孩子免费上课,课程包括手工、舞蹈、写作、户外写生等,帮孩子们过一个精彩又文艺的假期。
“听了湖笔的理论知识,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支呀?”讲解完PPT,钱爱康翻出了一打制作材料和工具,依次在书桌上摆开。“想!想!”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我们今天就体验一下湖笔制作工艺中的抹笔环节吧!”钱爱康说。
只见钱爱康将晒干的六角菜(一种藻类植物)细细研磨,加水搅拌后将其作为黏合材料,随后将一支半成品湖笔的笔头掰开,放在黏合材料中充分浸润,然后一手拿着笔杆慢慢旋转,另一只手用虎口不断调整笔头的形状。“湖笔以尖、齐、圆、健四大特质著称,大家抹笔的时候一定要耐心,照着这4个字的标准,慢慢地调整……”
按照钱爱康的演示,同学们也学样操作起来。6岁的男孩吴俊鹏留着寸头,平时总爱调皮捣蛋的他今天格外认真,研磨、浸笔、整形……直到制作完成,他终于舒展眉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湖笔研学课临近结束,几位来接孩子的家长已等候在一旁。“鹏鹏爸妈工作忙,暑假都是我在带,看到村里有排课,我赶紧给他报了名。”吴俊鹏的奶奶张碧琼说,比起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强多了。“没错!”另一位村民沈玉英也点点头,“文艺村长教得既专业又有趣,我孙女还主动报了舞蹈课。”
“青少年舞蹈课,下午3点正好有一堂,是我们村另一位文艺村长朱文选负责的,也一起看看吧。”刘芸向我介绍。
午后,当我们再次来到百桌厅时,围廊里已经坐满了人,村民们摇着蒲扇,乐呵呵地望向一楼中厅里的大戏台。
“抬头,眼睛看远方……”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会员、长兴县文化馆舞蹈编导朱文选一边打着拍子,一边给孩子们调整舞姿。10位小女孩排成3列,不断变换走位。
“才上了两堂课,大家已经跳得有模有样了。”刘芸说,孩子们这么认真还有个原因,她们要代表石泉村参加8月下旬镇里举办的青少年舞蹈大赛。
“我孙女可积极了!”村民高春梅说,“每天在家里穿着舞蹈鞋练习,说要拿第一。”顺着高春梅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个子高高的高宇晗。
这个身穿黑T恤、扎着马尾的女孩舞蹈动作自然流畅。“宇晗从小就热爱舞蹈,暑假村里开了舞蹈课,她开心得不得了。”高春梅说,有了文艺村长的指导,宇晗进步很快。
走出百桌厅,我遇到了长兴县作协主席田家村。作为石泉村乡村“文艺共同体”的艺术顾问,田家村负责在暑假为孩子们上文学欣赏和写作实践课。“石泉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这里的历史风貌和村情民事,都是我的灵感来源。”最近他正在创作一部乡村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上课之余,他会拿着相机和笔记本,到村里查阅资料、实地采风,为写作积累素材。
长兴县文联介绍,目前该县已成立乡村“文艺共同体”15个,共派驻文艺村长18位,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