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亲历

武义坛头村以古建筑为“据点”大力发展“艺术乡建”

无名小山村渐成研学热土

  盛夏的阳光,洒在公路沿途茂密的绿植上。从武义北高铁站出发,驱车仅十几分钟,我就来到了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眼前,青砖灰瓦,曲径通幽,一幢幢古建筑错落有致。

  从地图上看,坛头村是武义县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武义江与白鹭溪交汇处。近年来,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用重新修缮的古建筑作为“据点”,大力发展“艺术乡建”项目,凭借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声名鹊起。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干净村道行走,一座最传统的烧制瓷器的柴窑映入眼帘,再往里走,我来到了婺瓷展示馆。履坦镇副镇长方东东告诉我,这里是坛头村最具人气的研学活动点之一。

  一进门,就看到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学生们,正兴奋地体验婺州窑拉坯。“我们暑期来做‘千万工程’调研,发现坛头村艺术氛围很浓厚,学生们对手作体验也非常感兴趣。”带队辅导员沈晴娜说。

  在婺瓷展示馆负责人陈英华的指导下,我也动手体验:握着温润的泥坯,让它在旋转中一点点成形……这种古朴的风格,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象。

  “艺术乡建”,正在变成活化乡村历史文脉的催化剂。陈英华说,2020年,她和丈夫——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陈金生来到坛头村选址装修时,村民们对“婺州窑”的概念知之甚少,开馆后,村民们络绎不绝地前来交流、参观,体验手作瓷器。

  离开婺瓷展示馆,穿过曲折的老巷,眼前又出现了一座民俗画馆。今年77岁的画家朱志强,热情地介绍着自己创作的民俗画:编草鞋、搓麻线、修谱、庙会……这些曾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往事,被他一笔一画记录下来,乡愁也在艺术氛围中被唤醒。

  “这个我小时候见过!”“这件农具我家里还有呢!”观众热情地回应着。儿时的记忆,勾勒出乡愁,加深了人们对乡村的情感,也让民俗画馆成为坛头村的另一个研学热门打卡点。现场,有不少大学生在观画。周边小学的孩子们,也经常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听朱志强讲故事。

  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小村庄里,文化能人和艺术家的数量超出想象。转过巷尾,我来到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常住坛头村的安徽诗人雪鹰带我在此品读诗人艾青、洛夫的手稿复印件。9月,这里还将迎来“马启代诗歌月”活动;再走几步,年画陈列馆里,近代年画琳琅满目,传统文化余韵悠长……

  坛头村的艺术氛围,得益于长期生活在此的文化人——他们大多因一位企业家结缘坛头村,他是浙江田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首批“艺术乡建”带头人徐成斌。

  “2018年,我来到坛头村,创办了田庐文创园,这也是村里首个入驻的项目。在办企业前,我是做雕塑的,所以对艺术有天然的热爱。”徐成斌告诉我,扎根坛头村后,他深感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大有可为。于是凭借自身人脉和当地扶持,热情地邀请各类艺术家入驻。

  现在,坛头村每周都会举办文艺活动,村民和外地游客能共同参与:明清老宅焕然一新,上演过田庐端午、中秋诗会;村里文化礼堂宽敞明亮;叶一苇书画展引人注目;读书会、草编活动、湿地研学露营节络绎不绝……文艺因子激活了乡村资源,全村已集聚20多个文化产业业态,集体经济收入由5年前的50万元增长到去年的200万元。

  5年来的改变,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最有感触。随着徐成斌和众多艺术家的到来,村里一座座老建筑变成了艺术馆、博物馆,“我没想到现在能这么热闹。”林卫良说。他每每路过被改造的老宅片区时,住在这里的几位老奶奶都会跟他说:“我们这里变得真好!”她们会自觉维护村里的卫生环境,就是为了保护眼前的美。

  更让林卫良记忆犹新的,是前不久“文化进万家,放歌新时代”“翰墨飘香,琴声传韵”系列音乐活动在坛头村文化礼堂成功举办。活动中,来自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为村民带来了音乐公益课堂、钢琴专家课和“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音乐会3场精彩纷呈的活动。

  音乐会开始前,组织者还担心,村民们会不会在现场喧哗,为此村委会专门张贴公告,希望听众遵守秩序。没想到,当优雅的钢琴声在夜幕中响起,坛头村的男女老少都静静地聆听。没有身着礼服的听众,也没有大都市的霓虹背景,坛头村就这样迎来了一个连夏风都沉醉的夜晚。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3 无名小山村渐成研学热土 2023-07-31 浙江日报2023-07-3100005 2 2023年07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