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海盐于城:田间结满“致富果” 葡萄产业有点甜

朱 洁 张 贺 蒋思媛

  近日,一支优美的舞蹈,拉开村里纳凉晚会的序幕,婀娜的舞姿加上优美的旋律,宛如葡萄园中萌生的新绿,这就是海盐县于城镇八字村排演的关于葡萄的舞蹈。

  葡萄产业是于城镇的特色产业,这些年村民依靠种植葡萄过上了好日子。八字村村民就用舞蹈表达劳作的快乐以及丰收的喜悦。

  “这个舞蹈的灵感来自葡萄种植过程,比如抹芽、施肥、浇水、采收等比较有特色的几个环节。”于城镇八字村文化管理员乔艺说,葡萄是八字村村民们的“宝贝”,种植的每个环节都饱含着村民们的汗水与辛勤,将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讲好于城葡萄致富经。

  于城镇葡萄种植历史已有30多年,近年来,葡萄种植业发展迅速,生产的品种有巨峰、无核四号、妮娜皇后、阳光玫瑰、夏黑等10多种,现有葡萄种植面积6000余亩。

  为了推动葡萄产业的发展,于城镇专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设“1+3+5”机制,即1名党员带3名合作社社员,1名社员带5名农民。还建起免费试用的“先锋大棚”,开设“六点半茶铺”“十日课堂”,为种植户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同时,于城镇与农商银行对接,在海盐县率先推出“创业贷”等专项贷款,累计面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600余万元,帮助90余人申请创业贷款1000余万元。

  八字葡萄专业合作社是“1+3+5”机制的探索者,现共有葡萄2800多亩,种植户约500户。近年来,八字村葡萄产值逐年上升,去年产值达2356万元。与此同时,农户的亩均收入也实现增收,去年亩均收入3万元,大家的腰包更加鼓了。

  “我们合作社成立20多年,每月10日都会在‘六点半茶铺’组织专人为种植户讲课,传授葡萄种植技术,受到了广大葡萄种植户的好评。”八字葡萄合作社社长沈锋说。目前,十日课堂、六点半茶铺、云上课堂等已经织成了一张“技术共享网”,为于城镇的农户解决种植难题。

  资金和技术是葡萄种植的前提条件,而畅通销售则是帮助农民致富的关键一招。为此,于城镇把葡萄营销环节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链接各方资源,找寻最优销售渠道,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做大垂直营销,建设交易中心,拓宽线上销售渠道,让种植户的葡萄不仅不愁卖,而且要卖出好价钱。

  村民严徐良今年种了12亩葡萄,其中,4亩多的“无核四号”已经售罄,销售额达16万多元。他种植的“阳光玫瑰”也将上市,看着每天长势喜人的葡萄,严徐良再苦也值得。“把葡萄的品质管理好就不愁卖,争取每年都有一定的增收。”严徐良说。

  他的自信源于世纪联华超市在于城八字村建立的“浙江联华红地球葡萄基地”。早在2010年,于城镇成功促成农超对接,开辟了葡萄从田间到超市的直通车,“八字葡萄”先后打入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湖州等地超市,年销量达600多吨。

  此外,于城镇以互联网“共富工坊”为载体,鼓励农户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陈兵是海盐胜利农场电商直播“共富工坊”的负责人,也是于城农业电商领头人。他所创办的胜利农场创新推出“公司+农场+农户+电商”经营模式,以办公、推文、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形式展示销售农产品。2021年11月至今,联合各村(社区)举办直播带货活动5场以上,销售八字葡萄、何家蜜梨、于城甲鱼等农产品,实现农产品销售额400多万元,带动各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一颗颗硕大的葡萄,是对农民用心培育的认可,更是带动当地致富的“富民果”。如今,以葡萄为主的“甜蜜产业”已然成了于城镇的“金名片”,于城葡萄先后获得“浙江水果精品”金奖和优质奖、“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嘉兴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产品、“浙江省优质农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葡萄藤成了乡亲们的“致富藤”,承载着村民的致富梦一步步奔向共同富裕。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海盐于城:田间结满“致富果” 葡萄产业有点甜 2023-07-27 浙江日报2023-07-2700019 2 2023年07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