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方能有恒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系列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 金梁
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中央用顶层设计为民营经济敲响“定音鼓”。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这份高规格的文件,让全国超1.18亿户个体工商户、超5000万家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
第二天,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国家部委负责人表示,将推出《意见》的“1+N”配套措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推动《意见》落地见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诚意,更是干货,用务实举措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当下,面对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外部环境越是复杂,面临挑战越是严峻,我们越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撑腰鼓劲。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一直是浙江发展的金字招牌,是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强大引擎。我们始终坚信,提振信心、笃定决心、保持恒心,必将行稳致远。
贵比黄金的信心
克服困难险阻、抢抓市场机遇的前提,是呵护人心、稳定预期。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5.5%,这是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上半年GDP增速。环顾全球,这个增速含金量不低,不仅显著快于疫情三年中国GDP年均4.5%的增速,更是主要经济体当中最快的。
然而,这道坎依然尚未过去。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民间投资增速出现负增长。
国际政治格局动荡不安,国内“三重压力”依然存在,企业自身转型准备不足……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叠加,企业的日子不好过。
更值得重视的是,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离场论”“国进民退”等杂音,让一些民营企业家心神不宁。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对于民营经济来说,更为如此。
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史晋川认为,最关键并不是这些言论本身,而是我们对待这种言论的态度:是不是积极的、主动的、态度鲜明的?其实,正面的声音是远远大于杂音的。
近期,中央为民营经济不断发声——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
从高层在多个重要场合频频表态,到多部委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再到出台《意见》,旗帜鲜明释放出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
《意见》提出,“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正是向抹黑民营经济言论的一种亮剑。
这既切中了时下民营企业家内心顾虑,又实实在在为民营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更传递了中央对民营经济一以贯之的态度。
既然如此,民营企业家还何愁、何忧、何虑?
付诸行动的决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既要有成竹在胸的信心,更要有滚石上山的决心。
信心从何而来?从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到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本次出台的《意见》提出8个方面31条举措,细看每一条举措,大多由5到6条具体措施构成。不少浙江民营企业家表示,他们信心倍增,将更努力迈开发展的步伐。
信心,来自深厚的现实土壤。
“中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和后劲,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充满自信。
随着全球供应链重塑,过去习惯的经营环境已不再,适应新经营环境明显准备不足,很多民企手足无措。然而,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战略等对民营企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信心,来自不懈的科技创新。
“民营企业穿越周期靠的是科技创新。”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认为,过去民营企业经历的是经济小周期,如今考验民营企业的是度过经济大周期的能力,关键要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
2022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四、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三,主持的国家科技奖数量居全国第三、研发人员密度居全国第三……一项项排名背后,是一个个在不同赛道上奋力奔跑的人,一家家在不同领域积蓄创新优势的企业。
受三年全球疫情影响,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企业竞争力经受考验。越是困难,越咬定创新不放松,不论是降本增效、机器换人,还是产品迭代、市场更替,都倒逼着企业在市场低潮期“深蹲蓄势”。
信心,来自向好的营商环境。
“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对浙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既关心浙商飞得高不高,更关心浙商飞得累不累,努力为浙商创新创业营造最优环境、提供坚强保障。”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的一番话让浙商心头一暖。
从省委提出三个“一号工程”到各级政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委政府持续的支持、理解与厚爱,给足民营企业家继续闯、继续拼的信心和底气,民营经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
一个个工厂的订单、一项项科技的创新、一条条政策的解读……看得见、听得到,全是付诸行动的决心。
向上生长的恒心
顶风船难开,笃志则必达。对于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的浙江民企而言,顶风行,既要提心气更要有恒心。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意见》对民营经济的全新定位,让浙江民企倍感鼓舞,充满斗志。
位于文成县巨屿镇的娃哈哈智能化饮料生产基地内,无论是生产车间还是发货仓库,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是娃哈哈在浙江山区26县中投资建设的第四座工厂,也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的产业布局之一。
“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但我们对未来依然有信心,依然在加大投资。”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看来,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两个毫不动摇”必须长期坚持。想明白了这两点,信心就有了最大的支撑,如今更深知民企重任在肩。
近几年,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经营困难的企业不少,但更多的浙江民企不断磨炼着既“能打”、又能“抗打击”的韧性。
这种韧性,是一门心思的坚守。从零起步到制剂率先出口美国,浙江华海药业有80多个制剂产品通过美国仿制药申请,20多个产品在美市场占有率居前。这家企业坚信,专心做好自己的事,用“绣花功夫”把产品做到极致,永远不会被市场抛弃。
这种韧性,是市场变化的判断。今年4月,由浙企投资的墨西哥华富山工业园区,足足接待了50余批国内客户,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是半径缩短及区域化,很多浙企主动打破原有路径依赖,跟紧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趋势并嵌入其中。
这种韧性,是审时度势的防守。股权转让、香港退市、清理库存……面对疫情对旅游业的极大冲击,开元旅业不断减少负债,主动调整经营方式,采取轻资产发展,努力让自己活下来。
攻与守、进或退、变与不变……不论哪种选择,民营企业只有迎难而上、向上生长,才可能抓住艰难背后的机遇。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扫清思想障碍,扬起前行风帆。我们有理由相信,民营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和光明发展前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肩负起更大使命、承担起更重责任、发挥出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