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十问十答丨半年度经济形势系列报道之二

拉满投资的“氛围感”

——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

  既稳又快,投资领域是上半年浙江经济的一大亮点。

  1至6月,在“千项万亿”工程的推动下,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其中产业投资在加速,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9.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不过,在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较多的外部环境之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7%,发展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

  民资为何“惜投”?如何拉满投资的“氛围感”?记者专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

  记者:如何分析浙江当前投资形势?

  潘毅刚:从主体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包括政府性投资和社会投资。当前,浙江三四成的投资依靠政府性投资托底,以国企、民企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占六七成,包括参与基建、投资制造业、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其中相当大比例是房地产投资。

  投资是看氛围的。跟社会大众“跟涨不跟跌”的心态一样,看预期。以往有“惜售”“惜贷”的概念,现在社会资本投资不愿投的现象也被称为“惜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房地产成交量萎缩。占比较高的房地产投资持续两年低迷。部分设区市整体投资数据始终不振,其背后是房地产投资出现近10%的断崖式下降。

  二是制造业投资预期不足。要跳出投资数据本身来看投资,比如制造业投资要看工业企业的效益,如果持续几个季度效益都是差的,再加上订单萎缩,机器都没开足,很难再有扩建产线的意愿。

  三是政府性投资边际效益递减。以往,政府性投资着重建设基础设施,比如修铁路、造电厂等。老基建的产业链长,对产业投资的带动效应非常强。相比之下,新基建虽然能带动信息技术类企业发展,但没有产生更大产业关联,政府性投资的作用就会减少。事实上,稳投资也不能靠政府唱独角戏。

  此外,当前投资形势和这几年平台经济发展势头减缓也有一定关系。因为不少高新技术投资、服务性投资都跟平台经济有关。不过,近期浙江召开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平台经济通过整改规范迎来健康发展的新起点,未来预期总体向好。

  投资低迷形势要破局,我认为要扭转政企双方的投资观念。

  一方面,社会资本投资不仅看政府导向,更重要的是看市场效益。因此政府不能只关注项目能不能落地,还要关注投产后的效益。要找到类似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这样的牵引性重大项目,发挥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并成为主体。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摆脱原先的路径依赖。民营企业存在自身局限性,往往是什么来钱去投什么,但是对政策走向的判断先天不足,抱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要跟上高质量发展的脚步并不容易,必须观念转型、路径转型、领域转型。

  记者:目前,政府性投资在整个投资大盘中占主导作用,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一作用?

  潘毅刚:“千项万亿”都是“牛鼻子”项目,是起到牵引性作用的重大项目,近期推出的项目中五成左右是基建项目。我认为,现在通过政府性投资做大项目、拉动产业链的导向是对的。

  政府性投资的效用在于,它自带公益性,关注市场不愿投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在经济下行时可以熨平曲线,在投资不振时起到托底作用。同时,带动社会投资跟投,增强市场投资信心。通过要素倾斜,引导战略性投资布局。此外,还有一些政府性投资起到杠杆作用,为社会投资分担一部分风险。

  这样的战术安排在合理范围内是好事,但需注意的是,一定要用市场化原则来推进,这是核心。如果没有坚持这一原则,政府最终成为市场投资主体,那是坚决要不得的。眼下需要注意的有哪些?

  第一,在某些领域投资过于同质化。比如,从2015年到现在,各地布局新能源汽车,去年以来出现车卖不掉的情况。这是因为没有真正围绕市场需求去投资。同质化投资多了,往往意味着达产之日就是滞销之时。这是企业和投资者最怕的。

  我认为,谈投资,一定要跟宏观经济形势联动起来,而不要单独看。投资与需求紧密相关,投资的主体是企业,产品面向市场,因此形成一个传导链。需求恢复是投资恢复的关键基础,一定会来得更早。所以关键是怎样把消费拉动起来。需求有了,投资就来了,产业也就好了。最近下发的《浙江省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促进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就是要把投资跟需求端联系起来。

  第二,当前的高技术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政府产业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不少是由国企、政府基金来托底。如果是社会投资,有亏有赢符合市场规律;但为了吸引企业落地,加入过多的政府性产业基金,一旦产品受到市场考验就会对政府性资金池形成风险传导,企业反而不用承担经营风险,这是应当警惕的。

  此外,如果讲大概念的投资,我认为,政府性资金要更多投到“人”上。硬性的投资是为人服务的基础设施,软性的投资是在人本身,比如教育、医疗、养老和科技等附加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人得到提升,才会精进技能、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推动经济真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是一项可持续的长远投资。

  因此,我们要在经济下行期有战略定力,既做硬性投资,又要通过改革做软性投资,让社会不焦虑,让人才有成就。

  记者:如何继续用政策支持稳投资,扩大有效投资的空间在哪里?

  潘毅刚:投资与市场的波动息息相关,所以不必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一两个季度的数据拉动上,而要把眼光放长远,从根本上优化营商环境,找到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的路径。

  从短期拉动来看,此前的省级“8+4”等政策机制考虑得很完备,设置了一系列联动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要素政策。同时也考虑对社会投资,尤其是民营经济的支持。

  我认为,要继续找到回应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的突破口。虽然这些企业的总量占比小,看似不能直接拉动数据上升,但其数量占比达到99%,关系就业、消费和整体预期,恰恰是恢复经济的关键。

  从长期和根本来看,恢复信心,功夫在诗外。我认为,要做好营商环境投资,包括创新环境、开放环境、金融环境、融资环境。大项目,政府“无为”是不会来的,零地价、零成本也是不可持续的,要找到市场化、法治化的机制。这方面浙江有优势积累,下一步要谋划真正适应和触动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的支持政策。

  站在当前看未来,浙江有太多潜力赛道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比如浙江是用能大省、资源小省,面向能源保供有很多战略性部署,可以考虑加快储能、核电、抽水蓄能的联动投资;再比如跨境电商、数字平台经济、新材料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制造业转型的总方向。

  再看区域,我认为,大都市区、长三角区域以及沿海的几个设区市都有很大潜力。浙江要用好山海资源优势、毗邻上海优势、市场主体优势、金融市场优势,引入战略性投资项目,打造经济生态,让广大中小微企业适应市场变革,加快培育一大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这是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百姓富裕的根本方式。

  不光要看到重大项目牵引、新增投资增长的快慢,更要聚焦到改善投资预期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上来。在稳市场、稳就业、稳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政府、社会投资互相促进,供给、需求相互匹配,内资、外资比翼齐飞的良好投资环境。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拉满投资的“氛围感” 2023-07-25 26011291 2 2023年07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