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新路 勇立潮头
杭州钱塘新区:法治护航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新城
张慧卿 刘 健
得其法者事半功倍。“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
《杭州钱塘新区条例》施行已满半月,对于这个浙江首个省级新区来说,不仅胆子要大,还要步子要稳,这其中就蕴含着诸多深刻的辩证法。
钱塘新区求解这些辩证法的归宿,是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新城,从蓝图到实景,这是一条创新深化之路、改革攻坚之路、开放提升之路。
三组辩证法的
精准把握
眼前和长远,首先需要统一把握。
《条例》是一部立意高远、瞄准未来的法规,如何用好用活用足用实?当下就得精准施策打开新局面。“我们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建章立制,让《条例》尽快落地。”钱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其中的“章”和“制”,包括成立领导小组、梳理细化清单、形成具体条款、明确时间节点等。
有了“章”和“制”,《条例》就有了切入点。举例来说,《条例》规定:“钱塘新区管委会应当组织编制和实施产业社区规划”,被细化梳理成“推进职住平衡”“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等事项。拿推进职住平衡来说,钱塘新区就列举了优化差异化购房政策、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具体内容,由住建、规划等部门牵头领办,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跃然纸上”。
认知与实践,需要更好“相处”,达到“知行合一”。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很多领导干部对《条例》内容有了初步掌握,但可能对如何指导实践感到迷茫,在这背后,离不开承接能力的培养。《条例》赋予钱塘新区更大管理权限,各承接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化能力,解决好“接不住、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用专业知识为赋权落实提供支撑。
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当下,《杭州钱塘新区条例》贯彻施行,抓住主题教育契机,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全局和局部,也需统筹兼顾。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于局部而言,《条例》落地过程中,不仅要对准部门的扯皮事、企业的烦心事和群众的堵心事,还要善于发现制约贯彻的因素;而对于全局来说,要及时把服务项目、惠民利企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固化,真正把新区的优势发挥出来,复制到更多浙江的新区平台,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总而言之,《条例》的实施,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放下,实践遇到新问题不落下,不断为体制机制探索的自我发展注入新生机。
《杭州钱塘新区条例》
落脚点是它
7月19日,钱塘新区招商队再赴上海开展招商考察,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领域,与当地企业对接洽谈相关项目,这是钱塘区委主要负责人今年第三次前往上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拓展生物医药“朋友圈”。
这是钱塘新区做大引强产业生态的一个缩影。伴随各地“半年报”出炉,杭州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同比6.9%增长,其中,钱塘新区制造业投资名列前茅。“我们以《条例》为支撑,实现‘6个产’的目标,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新城。”钱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生态集群集聚。《条例》对产业着墨较多,鼓励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聚焦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深耕五大主导产业生态。以集成电路为例,已集聚相关上下游企业125家,不久前,“钱塘新区半导体特色产业平台”入选首批杭州“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名单。
产才聚合创新驱动。《条例》格外注重人才,推动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发展,破解产业链与人才链脱节的问题。一方面,钱塘新区围绕产业政策匹配人才政策,做好“产业+人才”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善用平台思维,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机制。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钱塘新区是一个国家级开发区,《条例》首次对产业社区打造进行明确,破解的是,一些开发区早期建设优先发展生产功能,忽略了生活功能,反而制约园区产业发展。如今,从“一带两城”到产业社区,钱塘新区正在打造邻里社区、前悦社区、高新社区等典型示范社区。
产投环境迭代升级。钱塘新区正在《条例》支撑下,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围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政务服务新生态。
产校协作数智融合。坐拥全省最大高教园区,钱塘新区集聚14所高校和25万名师生,正高标准打造钱塘科学城,并以数字赋能区校融合发展。比如,已推出的钱塘校融2.0,为政校企三方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需求对接的桥梁。
产地合作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钱塘新区正在着力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启动与四川理塘的“塘塘合作”,并推动杭州淳安、衢州龙游等共富飞地建设,让共同富裕可知可感可获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钱塘新区将以《条例》为指引,勇闯新路,勇立潮头,持续优化制度供给,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图片由钱塘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