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一座文化的山岳
——读侯军《报人孙犁》
赵宗彪
孙犁是当代名副其实的文化巨人。
孙犁之巨,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上的贡献。早期的小说,晚年的小品文,都是当代文学里只可一不可再的珍品。孙犁视文章为“经国大业,不朽盛事”,不以文章作工具,不作违心之语,成文即可入集,这在同时代的写作者中,罕有其匹。二是人格上的魅力。孙犁一生,精神独立,宠辱不惊,进退从容,得失泰然,显示了一个长者的国士之风。在当代作家中,尤其显得珍贵与不易。一个作家能否长期为人记住,作品是基础,人品是根本。人们之所以对孙犁念念不忘,因为他的为文为人都成了后人的楷模。
对于孙犁的认识,第一印象,是风格鲜明的小说作家。他的名篇《白洋淀》入选了中学的语文课本,家喻户晓。因为喜欢他干净而明亮的文风,陆陆续续地就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相比于他的小说,孙犁的散文小品更好、更喜欢。这种简洁隽永的文风,显示着一种庄严而宁静的力量。尤其是了解孙犁的人生经历之后,对他的文章又更加理解,对其人格也更加钦佩。
在我的记忆里,孙犁是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家,一个形成了自己语言风格的作家,一个坚守传统士人风骨的学者。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生活于什么样的年代。在一个大时代里,人可以选择的范围,其实非常有限。清末以来的百年中国史,是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也是知识分子的觉醒史。孙犁作为乡村的知识青年,选择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以自己的知识为建立美好的制度而努力。事实上,他在解放区的贡献,主要是以报人的身份作出的。至于作家,那是以后的事。与许多同类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孙犁是由知识分子而革命家,再由革命家而又重新回归知识分子,并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并为后人留下了“功成而不居,名彰而身退”的高尚人格形象。这固然有形势使然的因素,更多的,则是孙犁自己的选择。当自己投身的革命运动成功之后,各种利益唾手可得之际,愿意重拾旧梦、自甘寂寞、做一个知识分子的人,还是少数。孙犁人格最可贵之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即使参加了革命,被组织所信任,要吸收他为党员时,他因为自己没有想好,主动要求缓一缓。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一直坚持不渝。因此而受了一些委屈和不公,但他依然故我,不媚世、不盲从,作文不赶潮流。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创作,没有违心的“当令”之作,在那样的时代,能保持这样的人格,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担当。
在社会的大变革时代,许多热血青年都会投身自己认为真理在握的事业,以自己的药方给世界治病,并为之奋不顾身。当自己的意愿实现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沉浸在功成名就的喜悦之中,或因形革势禁,都不敢作主流之外的思考。孙犁是少有的能够坚持自己独立思想的例外之人,并且主动放弃许多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而为寂寞之文。其自律之严,从他1995年即宣布封笔可见一斑。
一个人的文字作品,是他精神世界的外表。作为解放区走出来的作家,孙犁的作品独树一帜,如果要编新中国文学集,他的作品是当然之选。孙犁的作品与他的仪表一样,干净、利落,没有多余的装饰。
如果说,已经出版的许多研究孙犁的作品,只展示了作为一个文学大家的形象,那么,侯军先生的《报人孙犁》一书,则向我们展开了孙犁作为一个报人的鲜明形象,还原了孙犁许多新闻作品的产生背景,作为编辑在文字背后所显现的长者风范。
侯军先生在文化界堪称全才,既勤奋又高产。他集作家、评论家、书法家、编辑于一身,著作二十七部,创作之余,还对茶道、策展等深有研究,并业绩丰硕。他以一身之力,以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在孙犁研究上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侯军从1988年参加首届孙犁作品研讨会上提出“报人孙犁”的观点,到今天出版《报人孙犁》,三十五年来,他为之孜孜不倦地笔耕不辍。现在,“报人孙犁”的概念与“作家孙犁”一样,已经深入人心。
《报人孙犁》,就是侯军几十年研究孙犁主要作品的汇集。如果说,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得失显示其精神高度,那么,能否愿意帮助他人,则显示着他精神的宽度。《报人孙犁》从孙犁作为报人的角度,展示了孙犁对待编辑、作者、友人、晚辈,直至校对等工作细节的真实态度,拓宽了孙犁的研究领域,使孙犁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全面。
侯军有幸与孙犁有较深的交往,并得到孙犁的充分信任,书中诸多内容,相比于同类的研究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并且关于“报人孙犁”的观点,得到了孙犁本人的“完全赞同”。事实上,孙犁青年时代即受大公报影响。参加革命后的几十年,都先后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和《天津日报》工作,发表的作品,也基本都在报纸上。并且,孙犁不但是个优秀的记者,而且他自己也认为“是一个负责任的编辑”。
如果说,孙犁是一座文化山岳,《报人孙犁》则引导我们看到山岳的另一侧面,同样峰峦叠翠、鸟语花香。让我们看到孙犁清风朗月之外的金刚怒目,在作家出世面孔之外的报人入世形象。这本书可以加深我们对孙犁作品的理解,也让我们报人同行们,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