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二十载,“赶考”路上看浙江
赵 晴 方守漂 周 可
二十年前,“千万工程”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浙江将“千万工程”视为孕育珍珠的贝母,将无数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从曾经的“脏乱差”,嬗变为一颗颗温润而隽永的珍珠,打造成城乡共同繁荣的实景案例,引领山乡巨变。
二十年锲而不舍,“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一幅幅描绘在之江大地上的“青山绿水、人合共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而从那些点缀在山峦江河之中的重点工程,也可以窥见浙江创造历史的辉煌痕迹。
二十年久久为功,在新时代深化“千万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途中,浙江以乡村治理法治化作为基础和支撑,坚持把首创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形成一条浙江特色基层民主法治先行的发展道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设、“两个高水平”建设夯实民主法治基础,书写基层依法治理的“浙江答卷”。
指引高度 健全制度体系,以引领创动力
百倍其功,终必有成。在一以贯之的落实中,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五年倍增计划”等专项行动,持续总结经验,创新创建内容,完善创建标准,逐步形成了“连点成面、连面成群,县、市、省逐级提升”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全景。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21019个,其中国家级273个,省级4844个。
漫步在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一边是茶园、荷塘与绵延的山脉,一边是文艺古朴的低矮院墙,仿佛置身画中。“得益于民主协商,83天就让30多户农家院墙实现由高到低的改造。”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古城村构建“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村级事务民主协商机制,通过解决“议什么、谁来议、怎么议、议的效力”等问题,实现了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有形协商到无形的制度建设,以小古城村的实际成效为缩影,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是必由之路。
为此,浙江强化顶层设计,以引领创动力。“省两办”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见》,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普法办制定出台《浙江省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湖州市和安吉县分别发布《美丽乡村(居)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其他地市也纷纷出台《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动态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有力提升了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工作规范化水平。
村(社区)一级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议事决策规则,并全面建立了村(居)民大会制度、代表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工程招投标制度等,如湖州市吴兴区妙山村制定“村事民定”制度,走出一条共商、共信、共享共建的治村理事新路子。淳安县下姜村将村规民约化繁为简,形成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切实管用的《下姜村规民约十条》,重点突出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并制作成漫画折页,发放到全村农户手中。
刻画维度 营造法治氛围,以创新入民心
普法重在深入人心,如何将法治文化更好地深入基层,以声入脑,以眼入心,成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浙江坚持“一村(社区)一品”,大力推进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动法治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各个乡村(社区)也通过自身地域、文化等特色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普法创意,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村(社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在宁海市博儒桥村,600多户农户无偿提供土地,将闲置用房改造成法治书屋,建成19个组级的融合了民主法治、平安建设、美丽乡村等元素的宣传教育阵地,实现网格小组“15分钟民主法治惠民圈”全覆盖,让广大村民在门前屋后就能感受法治熏陶。
平阳县鸣山村通过将法治元素与蛋画、陶瓷工艺等非遗文化产业项目相融合,推出鸣山陶苑“法治廉政专柜”,打造法治非遗品牌,激发非遗文化产业新活力。
嵊州市东王村筹建起了嵊州市唯一一个村一级的法治游学基地——法治馆,将越剧文化融入法治精神,成功打造了“越剧·法”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
江山市早田坂村则打造了诗画法治风光带,建了一面法治景观墙(宪法宣誓墙)、创作了宪法主题墙绘,树立着“三治融合”宣传牌、配备了《民法典》宣传栏及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专题宣传栏等,还将法律服务融入微信“村情通”系统,成为干部群众学法的重要场所。
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点,则是浙江全面播撒“普法种子”的智治手段。“八五”普法以来,浙江积极探索运用数字化手段迭代推进基层依法治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2022年在全省贯通省级民主法治村申报命名系统,实现了创建工作的“零台账、零签章、零跑路”;同时搭建以短视频普法为主要形式的“浙里普法”线上学法平台,探索运用二维码将平台入口铺设到乡村法治宣传阵地,实施“码上学法”,学法平台上线8个月来,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
延伸深度
扩大基层民主,以监督促规范
“村里的财务、党务、事务不仅晒在村委会的公示墙上,现在打开手机也能随时随地查看。”来自苍南县中魁村的村民拿出智能手机扫了扫家门口的二维码,全年度和各季度的财务收支明细表便一一显示,所有项目类型与金额数据一目了然。这便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魁村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千万工程”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是得到广大农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民心工程。而以“千万工程”为内涵持续深化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则也将核心内涵切实深入基层,让村(居)民学会当家做主,自己的事自己管。
浙江通过推进村级重大事务“四民主三公开”和决策过程“五议两公开”,进一步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使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切实尊重和保障,约束了村(社区)干部行使职权的随意性,增强了干部主动为群众办事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
从浦江县石埠头村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务事项决策均需先过法律关,实现“重大决策群众参与、权力运作群众监督、工作好坏群众评说“;到开化县翁村村推出“说说翁村”的特色村民议事模式,将村里的大事小事全部公开评议,共同协商处理;再到岱山县火箭村推动“一乡(镇)一法庭”“一村(居)一法律顾问”“法律进社区”等模式,有效整合司法力量,形成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一个个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活动也在全省农村(社区)全面展开。
近年来,浙江还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因地制宜创设嵊州“民情日记”、象山“村民说事”等基层民主协商机制,以村民自治制度为本,推广民主恳谈、“五议两公开”、村民票决制等民主自治形式,不断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同时,在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委组织、户长牵头、群众参与、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农村治安防范长效机制,有利于提早防范和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千万工程”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榜样、一个坚守。新的“赶考”之路上,“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该如何持续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又该如何思辨应辩?“浙江将把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嵌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去,以党建引领创建、自治推进创建、法治保障创建、德治巩固创建的思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落实普法责任制为动力、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奋力描绘法治护航强村富民新图景。”浙江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司法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