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读

这一“捺”饱含减负的决心

  耗时34年,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二通道,今日终于顺利通航。至此,京杭大运河在终点杭州成“人”字形和钱塘江相连,除了运河市区段这一“撇”外,又多了二通道这一“捺”。

  相比于通江达海的美好未来,为杭州运河老航道减减负,是二通道更直观的现实意义。

  今年4月,一则有关杭州运河中船舶破损沉没的消息登上热搜,同时被摆到台前的还有杭州运河老航道的“不堪重负”:2020年以来,杭州航区船舶过闸量破亿吨,且逐年增长。作为唯一出口的三堡船闸,年货运量达到了6000万吨,几乎7倍于其设计通过能力。

  “小马拉大车,还一刻不能停。三堡船闸几乎是24小时过闸运行。”杭州市交通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舜年说,类比江苏、山东等地,大多都只需要8小时通行,就足够满足运力需求了。

  24∶8的背后,是航道等级和船闸通过能力的全面差距。据章舜年估计,二通道的开通,将让杭州内河运力提高40%,“好好地松一口气”。

  二通道更大的“减负”价值,则不在水上。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秦诗立看来,沿线企业,也是二通道的直接受益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如果仔细研究过二通道的走向,就会发现,它不仅横穿临平、钱塘,与杭州的城东智造大走廊、临空经济带高度重合,且同时接壤绍兴、嘉兴的制造业新区,几乎串联了浙江近60%以上的制造业版图。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享受不到水路运输带来的实惠,也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的态势。“浙江的制造业依赖水运的,多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设备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货运量越大,意味着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越快。但这需要大型且成熟的作业区支持。”秦诗立认为,对于企业来说,航道拥挤带来的困难,不如作业区远来得难。

  二通道的出现,将可能改变这一切。秦诗立看好二通道的未来:“整个环杭州湾港区的产业结构或将迎来新的聚变,而新航道所在地的杭州,其地理优势也将得到重塑。”

  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认为,从横向对比上看,欧洲、北美、东亚之所以成为世界工业最发达地区,除了与其庞大的经济体量有关外,更是与发达的内河航运有直接的关系。

  以德国的莱茵河为例,其全长只有1320公里,大致与松花江相当,只有长江的1/6。但它的航道全线能让1350吨的机动驳船畅行无阻,同时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年均货运量达到3亿吨,排名世界第五。

  反观中国,尽管水运的基础设施总体规模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但对比国际上的“黄金航道”,依然短板明显:北方河流干涸,南方众多河流淤塞,大多航道自然通航能力差,目前我国可通行千吨级以上船舶的航道只有1万公里,占比不到8%,只相当于美国的15.2%。

  因此,从目前中国国情角度来看,发展内河航运,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将是未来决定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报记者 张彧 应陶 张帆 整理)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3 这一“捺”饱含减负的决心 2023-07-19 25987967 2 2023年07月19日 星期三